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私人产品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公共服务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和私人产品部门完全不同的特点和激励结构,因此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所有权激励作为一种隐性的激励机制,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关键。但对于公共服务部门来说,试图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权和引入私人资本等所有权安排上的改革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正是从公共服务部门的所有权激励角度出发,对公共服务部门所有权安排展开规范的理论分析,并试图通过经验分析找到我国公共服务部门未来改革的方向。
不完备合约理论的发展,为探讨公共服务部门所有权结构产生不同的效率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本文基于不完备合约理论,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共服务部门所有权激励模型,发现:私有制的公共服务部门更努力地减少运行成本,具有生产效率;国有制的公共服务部门则在公共服务的产量上具有优势,能够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对于国有制的公共服务部门来说,增加其自由裁量权(或剩余控制权)可以有效地激励公共服务部门降低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本文的最后以我国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为例,对结论进行了经验分析。本文认为,在公共服务提供的角度更应该关注的是效率方面的问题。放开私人资本的进入壁垒,引入市场化的竞争,同时增加国有制公共服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公共服务部门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