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教师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那么课堂中学生经历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必然是学生获得数学学习机会的过程。另外,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转型的关键期,因此具体形象或经验的支持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使用的语言是否具体形象,将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机会,而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学习机会的多少直接由课堂中该教师支配话语的观念决定,即本研究中提到的教师Meta rules(简称MR)。在参与重庆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中“折纸几何选修课”的教学中发现,基于折纸几何基本公理设计的折纸活动,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本研究试图通过折纸活动影响教师的MR,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本研究依据Sfard理论及David和Lihua xu的研究成果,在对折纸活动和MR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设计了“三阶段折纸活动模式”和系列教师指导教案。在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选取个案对象教师A和参照对象教师B,让教师A参与为期两个月的系列折纸活动,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录像分析及个案访谈法,分别在折纸活动前后对教师A的MR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折纸活动前后对教师A与教师B在相同教学内容下的MR作横向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折纸活动前,从课堂说话量、提问方式、数学语言三个方面对教师A的MR进行分析,发现教师A给予学生的学习机会少。(2)折纸活动后,还是从课堂说话量、提问方式、数学语言三个方面对教师A的MR进行分析,发现教师A给予学生的学习机会变多。(3)折纸活动前后,教师A的MR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B的MR没有发生显著变化。(4)“三阶段折纸活动模式”指导下的折纸活动对教师A的MR产生了影响,在课堂中具体表现为:学生说话量变多,“给学生学习机会多的提问”变多,对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选择更多,即教师A给予学生的学习机会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