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园情结”是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文学母题,是人类经历了漫长进化过程后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永恒的情结,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衍生物。“家园”作为人心灵的归属地,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人们遭受到挫折、漂泊异乡,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的时候,更会对“家园”产生强烈的向往。这种力量一旦受到压抑(如漂泊、放逐),必然要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情结”。 文化诞生以后,以“家园”借代文化,或者以文化指称“家园”,就成为一种互释关系。以“文化”为内涵的“家园”,从此就跳脱了个体的范畴,积淀为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就是“文化认同”。具体到台湾文学,就是对汉文化,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依恋。在外在形态上它表现为:故乡、母亲、心灵归宿、精神依托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富有象征意蕴的意象。由于它既作为个体无意识又作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中,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和文本的形成。台湾文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情结,同时,出于多种原因,这种情结在文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独特性。支撑台湾文坛半壁江山的女性文学创作,更是具有多种多样的思想倾向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陆迁台女作家到来的台湾女性文学,这种与生俱来漂泊的文学命运,使得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强烈的家园情结。无论是五十年代对故国旧地深切回忆的家园书写,还是六十年代在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家园追寻,以及七十年代乡土文学中的家园坚守,八十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涌动下的家园流失,和九十年代以来更为开放的政治话语影响下的家园审视,总结回顾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家园情结”作为文学创作的内核一直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本文意欲从家园情结这一角度切入,阐释台湾女性文学书写场域中的创作状况,并从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得出“家园情结”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时表明文化认同的不可避免性和在文学创作中的普遍性。
其他文献
当今天的管理者对“丰田式管理”“装配岛方式”“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等趋之若骛时,孰不知,早在上世纪50年前,在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
<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已渐渐走向理性,教师需要更多思索的是如何抛却无效的热闹,拨开繁复的浮华,回归语文的本真,以及如何运用最有效最简约的教学手段,追求"语文味"丰
介绍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所面
随着金融开放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也将成为各类商业银行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中国文坛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追求融入世界发展体系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寻根派作家既追逐现代性,又反思现代性;既提倡复兴民族文
对比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种热门趋势。目前,对英俄语的句法结构对比研究尚少。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英俄名词的修饰语的不同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对比分析。对英俄的名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行政执法。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监管的重要部门,质量技术监督
<正>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为《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第二目(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内容,围绕"五水共治"主题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树立"尊重规
<正>"戏是给人演的,不是给人读的。写了戏,总希望做戏的一个个渡口生人气给它,让它活过来,在舞台上。"正如张爱玲所言,舞台改编就该度一口气给小说。改编者可以不用刻意迎合
<正>《琅琊台刻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九年)刻立,石东西南北四面分刻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事及二世诏书。早在宋代,刻石的南北两面文字已失,东面文字亦漫漶不清,唯西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