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伊立替康(irinotecan, CPT-11)为半合成喜树碱衍生物,是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常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然而CPT-11常常引起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低及腹泻。作为CPT-11重要的代谢酶之一,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可将CPT-11活性代谢产物SN-38葡萄糖醛酸化为SN-38G。UGT1A的酶活性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其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酶活性。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CPT-11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住院的66例晚期结直肠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180mg/m2第1天,亚叶酸钙400mg/m2第1天,氟尿嘧啶400mg/m2第1天,氟尿嘧啶2400mg/m2持续泵入48小时,每2周重复)化疗。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基因型与化疗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66例晚期结直肠患者中,UGT1A1*28位点正常野生型TA6/6有52例(78.8%),杂合突变型TA6/7有13例(19.7%),纯合突变型TA7/7有1例(1.5%);UGT1A1*6位点正常野生型G/G有46例(69.7%),杂合突变型G/A有17例(25.8%),纯合突变型A/A有3例(4.5%);UGT1A1*28/*6双野生型(*1/*1)有34例(51.5%),单突变型(*1/*28或*1/*6)有26例(39.4%),双突变型(*28/*28或*6/*6或(*28/*6)有6例(9.1%)。UGT1A1*28及UGT1A1*6与不良反应无绝对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UGT1A1*28/*6双突变型3-4度中性粒细胞减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双野生型(83.3%vs.29.4%, P=0.04);多因素分析发现,UGT1A1*28/*6双突变型是3-4度中性粒细胞减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95,95%CI1.02-8.53, P=0.03)。各基因型之间的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UGT1A1*28及UGT1A1*6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无绝对相关性。2.UGT1A1*28/*6双突变型增加发生伊立替康相关3-4度中性粒细胞减低的风险。3.UGT1A1*28/*6各基因型与伊立替康的疗效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