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油藏普遍无边底水,属典型岩性油藏,其中位于盆地天环坳陷南端的镇泾区块长8油层组即为一个低丰度、特低渗,且平面和垂向上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镇泾区块的油气勘探评价工作始于1997年,但一直持续到2006年,该区仅在长8油层获大量油气显示,而未试获的工业油流;2007年开始对一批老井进行重复压裂而获得高产,并相继获得了一些高产油流井,从而打开了镇泾区块长8油层组的勘探开发局面。目前在研究区开采过程中仍表现出了地层能量不足,油井投产后日产液量和日产油量下降较快的特征,针对这一情况在ZJ5井区实施先导性注水试验,注水试验总体效果较好,但存在油井见效不均,部分井含水上升快,甚至发生水淹。对于镇泾区块长8油层组这种低产背景存在高产的特点,以及在生产中体现出的非均质性均表明了天然裂缝的发育对油气渗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长8油层组裂缝发育规律以及对生产影响,为下一步开发调整和井网部署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野外露头裂缝调查及钻井岩心裂缝观察,分析了裂缝类型、产状、裂缝发育密度、有效性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成像测井裂缝识别,并识别出了连续高导缝、不连续高导缝、连续高阻缝、不连续高阻缝等四种类型裂缝,并对裂缝产状、裂缝特征参数进行了相关计算。通过分析裂缝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计算了裂缝孔隙度、宽度参数,使用判别分析、R/S分析法、概率神经网络模型等多方法进行裂缝综合识别,最后结合岩心裂缝特征综合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的综合裂缝识别标准。在前人对该地区构造演化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岩心观察和测井解释结果,认为研究区裂缝走向主要有NEE-SWW、W-E、NE-SW三个优势方向,主要受到了燕山期和喜山期两期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其次天然裂缝的发育也受岩性、层厚、断层等因素的控制。在裂缝平面分布评价的基础上划分三类裂缝区:裂缝发育区、裂缝较发育区和裂缝不发育区。结合生产分析,认为在裂缝发育区,裂缝可以起到良好的导流作用,大规模压裂时,会沿NEE-SWW和NE-SW向的天然裂缝延伸,在后期注水开发中表现出沿裂缝线注水受效快,容易发生水淹,针对以上情况在裂缝发育区应保持注水井与角井的连线平行NEE-SWW走向,放大NEE-SWW裂缝方向井距,减缓角井水淹速度,缩小排距,提高侧向油井受效程度,同时控制注水井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量,提高驱油效率;在裂缝次发育区,目前注水开发效果较好,油井受效较为均匀,在下步开发中应保持适中注入压力和注入量,维持地层能量,可以适当放大裂缝方向井距,有利于提高压裂规模和单井产量;在裂缝不发育区,注水生产表现出油井见效缓慢甚至不受效,生产井压裂后产液量和产能低,因此在进行裂缝不发育区开发时,应加大压裂强度,增强造缝能力,增加油井泄油面积,在注水时应加大注水压力和注入量,同时适当增加井网密度,改善油井不受效状况。研究区目的层裂缝系统对油藏开发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因此在进行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时,应充分发挥裂缝优势,同时避免水淹水窜,从而能真正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