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其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都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社会物质和存在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作为思维和精神层面的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诉求,道德发生变化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在教育层面上,公民道德教育就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具有的适应经济基础的滞后性,为中国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留下了巨大空间。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主要存在其个体的公民道德“知、行”不统一、公民道德现状整体堪忧、教育理论研究不太系统和深入、教育实践不足以及教育成效受多种因素影响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不良生活学习环境、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不完善、大学生多元化价值取向、制度伦理不成熟以及传统文化等的负面影响。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呈现“古今中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其教育实践也是多样的、丰富的。就西方资本主义而言,其历史悠久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以及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左派、多元文化主义等哲学思想支撑的公民道德教育观,对中国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或多或少或程度不同的现实借鉴意义;就中国而言,近现代以来对公民道德教育相关核心概念内涵的研究,对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实施研究,教育实践中“平民教育”和“圣人教育”融会贯通,“全球性”与“国家性”有机结合,以及教育方法“理智”和“情感”主导模式辩证统一的探讨等,都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主张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则是其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实施当前中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依据主要有: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规定;中国现阶段治国思想的体现;继承和发展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的诉求;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以及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塑造的需要等等。当前中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路向主要有三:一是明确公民道德教育内容设计的基本前提;二是强化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载体建设;三是实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化教育的策略、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策略,实施发挥大学生个体主观能动作用的教育方法,通畅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途径等。总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行动指南,尊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的个体道德需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确保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民道德教育成效,是本研究的源发性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