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两会网络热点调查显示,教育改革首次跻身关注度前十。两会聚焦高等教育众多热点话题包含: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全方位推荐教育改革发展及关注教育公平等等。表明教学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高考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病残学生也可以享受到公平的高等教育,学生生源结构有了重大改变,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应的改变,满足大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却存在种种问题。教学目标不明晰;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了保健班学生的需求,忽略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等等。这是远远满足不了保健班学生的需求的。并且,因为将保健班学生单独进行教学,却忽视学生特点的传统教学,反而会导致身体病、残、弱的学生丧失了其享受体育教学的公平,偏离了保健课设置的目的。高校保健班学生生理条件个性化显著,特点鲜明,心理敏感,锻炼意识淡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保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围绕保健班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实验,增加保健班学生对体育康复保健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刺激保健班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能自主采用科学的身体锻炼方式,影响自己的体育认知、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了验证本次教学实验对保健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本研究以南京大学保健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的实验干预。测量工具为身体自尊量表与锻炼态度量表,所得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教学实验的实践在保健班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显著。本文结论如下:1、因保健课教学对象较普通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保健课教学目标在注重身体康复、运动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保健。2、注重保健课中理论教材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正确的体育认知,指导保健班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参加体育锻炼。3、保健课的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实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运用,加强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积极的运动体验。4、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创设梯度目标、层次目标,能提高保健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及积极性。5、在教学中加入身体康复的教学内容,并在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康复,并对培养稳固持久的体育锻炼态度有着重要意义。6、运用运动处方,加强对保健课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