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井冻结壁受力变形规律及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西部斜井冻结壁形状不规则、受力不均匀等特性,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三种方法对斜井冻结壁的受力变形规律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非均匀荷载作用下考虑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圆形冻结壁卸载力学模型,推导出圆形冻结壁与围岩内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弹性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解析解的准确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冻土与未冻土弹模比β的增加可显著降低冻结壁的径向变形,但同时会增加冻结壁的环向应力;冻结壁外内径比ξ的增加可显著降低冻结壁应力和位移,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ξ<2.2时;开挖卸荷率η反映了井筒开挖卸载的大小,故卸荷率越大,冻结壁应力和位移越大;侧压力系数λ反映了冻结壁所受荷载的不均匀性,当0.4<λ<1时,冻结壁各处均处于受压状态,λ<0.4时,井筒拱顶90°位置处出现拉应力。基于圆形冻结壁弹性解析解,推导出Tresca、Mises和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下冻结壁厚度弹性设计迭代公式。结果表明:Mises屈服准则下圆形冻结壁弹性设计厚度最小,Tresca准则下厚度设计值最大,Mohr-Coulomb准则下厚度设计值居中。三种屈服准则下冻结壁弹性设计厚度随井筒埋深增加均近似呈指数型增加趋势。冻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均会增加冻结壁弹性设计厚度,且冻土黏聚力c越小,内摩擦角?的影响范围越大。运用复合型最优化计算方法,获得了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映射为同心圆环的映射公式,且映射精度较高。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建立了非均匀荷载作用下,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卸载力学模型,基于共形映射公式,推导出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与围岩内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弹性近似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解析解的准确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虑围岩与冻结壁相互作用可适当减小冻结壁的受力变形,且冻结壁厚度越薄,围岩影响越显著;冻结壁的应力和位移与上覆荷载p呈线性关系;侧压力系数λ影响冻结壁的受力变形特征,λ较小时(λ<0.4),冻结壁拱顶和底板出现拉应力,侧墙向井外变形;冻结壁厚径比ΔT增加可显著减小冻结壁内部应力和位移,但位移影响主要集中在ΔT<1.2内;弹模比β对冻结壁整体变形影响一致,随着β增加,冻结壁变形均减小,但是当β>9后,影响显著减弱;β对冻结壁各处应力影响较为复杂,β的增加可减小冻结壁顶板和底板内缘环向应力,增加侧墙内缘环向应力。冻结壁侧墙高度h0增加和底板曲率半径rd0减小等效于增加了冻结壁水平向荷载作用面积,进而导致顶底板的环向压应力增加。h0的增加显著减小了侧墙的环向压应力值,但高度增加也增加了侧墙的挠度。rd0减小可避免底板出现拉应力。基于非圆形冻结壁弹性近似解,考虑冻结壁外内径比、上覆压力、弹模比、冻结壁侧墙高度、底板曲率半径和侧压力系数六个因素,对冻结壁进行6因素4水平正交组合试验,运用多元统计方法,首先给出了保证冻结壁不出现拉应力时,冻结壁底板曲率半径、侧墙高度和侧压力系数之间的关系;其次进行Tresca、Mises和Mohr-Coulomb屈服条件下冻结壁厚度弹性设计公式回归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回归公式进行了显著性验证。结果表明:冻结壁弹性设计厚度回归公式影响显著,可用于预测和判断冻结壁厚度;与圆形冻结壁类似,Mises屈服准则下冻结壁弹性设计厚度最小,Tresca准则下设计厚度最大,Mohr-Coulomb准则下设计厚度居中。内摩擦角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0°内,且黏聚力越小,?影响范围越大。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基于Mohr-Coulomb准则,分别对非均匀荷载作用下圆形和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侧压力系数λ<1时,圆形冻结壁塑性区主要存在于侧腰区域,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塑性区主要位于侧墙内,且由侧墙与底板连接处内侧沿斜向上45°50°向内部发展;当侧压力系数λ>1时,侧墙内塑性区逐渐消失,顶板和底板塑性区逐渐增加。冻结壁内塑性区厚度与上覆压力近似呈线性正比例关系;冻结壁外内径比、冻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加均可减小冻结壁内塑性区的大小,且随着因素水平增加,影响逐渐减弱;弹模比的增加可促进冻结壁内塑性区的增长。在侧压力系数λ<1时,冻结壁底板曲率半径对塑性区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因侧墙高度增加导致侧墙刚度减小,故侧墙高度对塑性区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基于上述6因素,分别对圆形和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进行了6因素4水平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上覆压力、弹模比、冻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冻结壁影响均显著。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圆形和直墙半圆拱形冻结壁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获得了冻结壁塑性区厚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公式。基于三维矿山建设试验台,建立了可模拟斜井加载-冻结-开挖-解冻全过程的三维模型试验系统。在几何相似缩比CL=16的情况下,成功模拟了斜井单圈管轴向冻结和五排管竖向冻结两种冻结形式下的冻结开挖试验,模型尺寸为2m×2m×1.2m(宽×高×深),试验中最大竖向压力达到了2.13MPa,且在该压力下冻结管仍能保持完好。通过两组冻结试验获得的冻结壁厚度和平均温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砂土层中,在冻结壁未解冻前,井筒开挖导致的冻结壁收敛的主要影响范围为监测断面前后0.15m0.2m。井筒开挖过程中,井帮顶板和底板附近环向应力随着开挖进行逐渐减小,侧帮附近环向应力则随着开挖进行逐渐增加;冻结壁内径向应力随着开挖进行逐渐减小。获得的应力变化规律与理论结果趋势一致。竖直孔冻结试验中,因开挖过程中需停止中间三排管盐水循环,只有最外排冻结管持续冻结,故冻结壁侧帮温度和厚度能够得以维持,冻结壁侧帮平均温度在-5℃左右,解冻厚度维持在0.06m,开挖结束后顶板和底板冻结壁温度迅速上升但能够维持在-2℃-3℃,冻结壁厚度尤其是底板厚度仍持续减小。轴向冻结开挖试验中,冻结管不受开挖影响,有效维持了冻结壁各处的温度和厚度。开挖过程中冻结壁解冻厚度维持在0.07m内,冻结壁平均温度可维持在-6℃左右(盐水温度-8℃-10℃)。通过两组试验对比,竖直孔冻结试验中冻结壁顶板和底板温度和解冻范围均大于侧帮,而轴向冻结试验中冻结壁各处变化相对均匀。而且轴向冻结试验中冻结壁各处平均温度均要低于竖直孔冻结试验。按冻结壁设计厚度计算,竖直孔冻结试验维护冻结期侧帮冻结壁厚度减小了27.4%,轴向冻结试验维护冻结期冻结壁厚度减小了14.7%。从开挖变形角度可见,竖直孔冻结试验中冻结壁收敛要大于轴向冻结试验。综上所述,在斜井冻结法凿井施工中,轴向冻结方案要明显优于竖向冻结方案。最后从冻结方案、冻结壁合理断面尺寸等方面对斜井冻结壁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例给出了冻结壁的弹性和弹塑性设计值,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实例中,考虑冻结壁为非圆形结构所得设计厚度值小于圆形冻结壁设计厚度,考虑冻结壁为弹塑性介质所得设计厚度远小于弹性设计厚度,仅为弹性设计厚度的1/151/20。因此在进行斜井冻结壁设计时需考虑冻结壁的形状不规则性,对于深埋问题,需采用弹塑性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果树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且功能较多的作物,是高效农业的典范。近些年来,许多地区的果园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增,但由于果树的需水量较大,导致灌溉用水量急剧增多,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因此,精确地掌握果园蒸散信息,进而采取合理高效的灌溉策略对果园管理者及水资源规划者均至关重要。本论文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South San Joaquin Valley地区的杏仁果园和开心果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Landsa
随着煤矿逐渐进入深部开采,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复合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将突出-冲击耦合动力灾害作为切入点,以现有的研究中很少关注到的含瓦斯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采取试验测试、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受载含瓦斯煤岩组合体损伤与煤中瓦斯渗流耦合失稳诱发复
本论文着重研究复杂环境下超高烟囱同向折叠爆破拆除原理及关键技术问题。对于超高烟囱的爆破拆除国内外多采用单向倾倒爆破、反向折叠爆破、分段分次爆破等技术方式,但在复杂环境下受周围环境及超高烟囱本身结构因素的影响,常规的爆破技术不能满足条件要求。多年以来复杂环境下200m以上超高烟囱折叠爆破拆除已有几个成功案例,但均采取反向折叠设计,上下切口延时间隔选择众说纷纭,偶尔也有由于切口延时不当或切口形成后的烟
煤系地层具有典型的层状特征,工程岩体层理、裂隙、软弱夹层等结构面发育,其中层状复合顶板巷道所占比重较大。复合顶板巷道作为一类复杂困难巷道,其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一直是巷道支护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岩体的工程响应与浅部相比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对于深部大断面复合顶板煤巷而言,其稳定性控制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本文以赵庄矿深部大断面复合顶板煤巷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
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长期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近年来全国经济结构性的失衡也给煤炭开采利用造成重大冲击,新形势下寻找更加科学、高效、节能的煤炭生产方法尤为重要。良好的通风条件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而矿井通风机的高效运行是矿井通风条件的基础。扩散器在矿井通风机的高效运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主要通风机的扩散器及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研究,不仅是矿井安全生产需要的,而且也是保证
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的开发与开采强度日益提高,而煤炭资源作为重要能源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煤炭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使得多数矿井煤层开采方式逐渐由传统“跳采”向“接续回采”转变,引起工作面接续紧张,矿压显现强烈;此时,接续工作面能否实现“安全、高效”回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面间区段煤柱的稳定性,因此,采用多种研究手段,
在煤田和油田地震勘探中,AVO方法是用来预测和识别煤层与石油储集层重要手段。煤层与油层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煤层与围岩阻抗差很强,而油层差异较弱,使得AVO近似公式中常采用的入射角和透射角近似公式不再成立,导致近似公式与精确解误差变大,最终致使AVO技术在煤田勘探收到较大的限制;同时裂隙的存在使得目标层出现各向异性等特征,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煤层与油层之间的裂隙采用水平或垂直分布的裂隙做等效替代倾斜裂隙
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是煤矿井下严重的动力灾害,一旦发生,不但能够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还会诱发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如果能够实现及时、准确预测,则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该类事故的发生。现场监测表明,矿井动力灾害发生前夕,煤体应力往往突然增大,造成短时、快速、集中的微破裂,出现异常的电磁信号。因此,实时监测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电磁信号,并根据预警指标,及时发现险情,将有助于降低事故损失。为
煤粒表面良好的疏水性是实现浮选的前提。浮选过程中,细粒或微细粒亲水性黏土矿物会罩盖在煤粒表面,导致浮选选择性下降,影响精煤灰分;罩盖严重时会阻碍捕收剂或气泡与煤粒间的吸附,导致煤粒不能浮起而损失在尾矿中,造成浮选回收率下降。细泥罩盖不仅存在于煤的浮选中,还广泛存在于矿物的浮选中,如硫化矿、氧化矿、盐类矿物及油砂等。尤其在复杂多金属矿的浮选过程中,不同矿物颗粒的电性差异较大,导致脉石矿物与有用矿物颗
长期以来,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说、读、写、看这些语言技能中,写作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审阅和批改方式历来被学者和专家们所重视。然而,在我国依然是大班教学为主体,其主要作文模式为:学生初稿——教师批改——课堂评价,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批改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往往事倍功半。基于此,文秋芳教授和她的团队提出了师生合作评价这种新的评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