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现代交通、建筑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生产的同时,健康与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外伤等事故所造成的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现象就是其表现之一。脊髓损伤具有终生致残率高、治疗困难等特点,其并发症尿潴留更使得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威胁到生命,故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诸多临床研究证实,中医针灸疗法对其疗效肯定。相对于西医疗法,针灸对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实验旨在研究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针刺疗法对本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关元组)、电针天枢穴对照组(天枢组),每组10只,按照重物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模型。重物撞击脊髓时大鼠身体痉挛性颤动,尾巴痉挛性摆动,双下肢及躯体回缩样扑动,损伤后即处于脊髓休克期,逼尿肌呈现无反射或低反射状态,膀胱排尿无力,在耻骨联合上缘能触及胀大的膀胱,即造模成功。电针治疗组给予电针“关元”穴治疗,电针对照组给予电针“天枢”穴治疗;假手术组大鼠在被暴露T6-T10椎体后,不做损伤处理,15分钟后缝合。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不作治疗。电针治疗时使用LH202H型韩式仪,采用疏密波,频率2Hz/15Hz,强度1mA,每次持续刺激20分钟。造模成功后即进行第一次电针,每24小时再电针治疗一次,共治疗2周。造模后,每日按压大鼠腹部协助排尿,并记下膀胱挤压排尿量;2周后,行尿动力学检查。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标准。结果重物撞击法造成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在短期内开始恢复,膀胱挤压排尿量开始逐渐下降。模型组大鼠膀胱挤压排尿量在脊髓损伤第5天左右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膀胱挤压排尿量显著降低(P<0.05);2)而电针对照组大鼠膀胱挤压排尿量与模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中,电针“关元”穴可明显减少膀胱挤压排尿量,提示电针可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下尿道排尿功能的恢复。尿动力学检测对评价膀胱在充盈过程中的顺应性、逼尿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逼尿肌反射的控制和膀胱的感觉功能具有重要价值,对其的分析进一步证实电针“关元”穴可在脊髓损伤大鼠恢复期增加膀胱内压、缩小膀胱容量、提升排尿效率。在本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虽然电针“关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的排尿功能,但电针对照穴“天枢”却无此效应,说明针刺效应对穴位有一定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