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跨越时空的精神契合——迟子建小说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7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不被归为任何流派或现象,她似乎一直独立于熙熙攘攘的文坛之外,固守在东北一隅之中.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梳理她的作品,就会发现她的小说一直所坚持的都是属于文学的根性、文学的理想范围内的正统主题,那么,她的"独立"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她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她的小说具有怎样的思维主线和思想传承.本文在第一部分把迟子建的创作与现当代其他东北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通过对童年、乡土、死亡三个基本主题的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发现这三个主题包含了一个共同的思维行动--追忆.追忆是迟子建小说叙述上的一种最主要的模式.并且,追忆也不是纯粹作为一种方法、技巧和形式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与重要性;追忆是同迟子建小说的意蕴及其存在本身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说,追忆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迟子建小说的形态与价值之所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追忆这一思维模式的推动下,取得了相当高的成绩.那么,追忆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究竟有怎样的丰富内涵?本文的第二部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主义进化论思维遮蔽了对人文之根的探索,所以与历史同步的文学功利性压盖了永恒的生命自然状态的和谐和对神性的敬畏.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似乎对此是一种补偿.以追忆为思维理路的迟子建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厚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人性的人文生命特征,可能是当代中国文学中最独特最有意义的东西.首先,本文从环境、历史、文化三方面阐述了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迟子建的文学追忆正是以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地域为客体的,对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的深入表现是迟子建小说的真正源泉,有形的自然环境、民间习尚和乡民的生活情况与蕴含、灌注在这些有形的事物深层的伦理道德、历史传统、人文精神等无形的地域文化才是迟子建小说的魅力所在.其次,本文从血缘亲情的重建、乡村人际关系的考察、自然生命意识、面对死亡的从容态度四个方面阐述了迟子建小说的人文生命特征.迟子建以其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对文学的历史功利性的反抗,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的拒绝,表达了她对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对自然神性的深深敬畏.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无疑是一位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根本特征的集大成者.从一九三二年创作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到一九五六年创作最后一部童话《宝葫芦
书写乡土经验与关注当下社会问题是贯穿贾平凹作品始终的两个重要主题,乡土经验为其反思当下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和场域。作为一位有着自觉现代意识的作家,其在书写乡土经验
美国华裔英语文学和华文文学因其既异于美国文学又异于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两者在共同的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界定之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
美国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作为"新叙事理论"的一个派别,具有后经典叙事理论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理论派别的独特方法和视角.它无疑是一
李之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士大夫,他投身苏轼门下,与苏轼在政治上有密切来往,曾经追随苏轼远贬定州的脚步,与其有过患难之交.同时他又是北宋词坛上一位小有成就的文人,他以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