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不被归为任何流派或现象,她似乎一直独立于熙熙攘攘的文坛之外,固守在东北一隅之中.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梳理她的作品,就会发现她的小说一直所坚持的都是属于文学的根性、文学的理想范围内的正统主题,那么,她的"独立"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她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她的小说具有怎样的思维主线和思想传承.本文在第一部分把迟子建的创作与现当代其他东北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通过对童年、乡土、死亡三个基本主题的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发现这三个主题包含了一个共同的思维行动--追忆.追忆是迟子建小说叙述上的一种最主要的模式.并且,追忆也不是纯粹作为一种方法、技巧和形式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与重要性;追忆是同迟子建小说的意蕴及其存在本身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说,追忆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迟子建小说的形态与价值之所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追忆这一思维模式的推动下,取得了相当高的成绩.那么,追忆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究竟有怎样的丰富内涵?本文的第二部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主义进化论思维遮蔽了对人文之根的探索,所以与历史同步的文学功利性压盖了永恒的生命自然状态的和谐和对神性的敬畏.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似乎对此是一种补偿.以追忆为思维理路的迟子建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厚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人性的人文生命特征,可能是当代中国文学中最独特最有意义的东西.首先,本文从环境、历史、文化三方面阐述了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迟子建的文学追忆正是以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地域为客体的,对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的深入表现是迟子建小说的真正源泉,有形的自然环境、民间习尚和乡民的生活情况与蕴含、灌注在这些有形的事物深层的伦理道德、历史传统、人文精神等无形的地域文化才是迟子建小说的魅力所在.其次,本文从血缘亲情的重建、乡村人际关系的考察、自然生命意识、面对死亡的从容态度四个方面阐述了迟子建小说的人文生命特征.迟子建以其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对文学的历史功利性的反抗,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的拒绝,表达了她对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对自然神性的深深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