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打破了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流通股与非流通之间的壁垒,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进入股票全流通的时代,随之感受着大股东减持问题对市场带来的冲击。股票全流通的实现,让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获利方式由关注公司净资产增量逐渐向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偏移。最终,股份减持成为了大股东最便捷也最直接的获利方式。尤其是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行为愈发频繁,其中不乏大量存在减持规模大,且减持时机巧妙的减持事件。由此,上市公司大股东成为了股份减持的重点研究对象。大股东能够参与公司经营,利用其自身的股权及信息优势,为了配合减持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调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大股东们频繁且大规模的减持行为不但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对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京东方A作为电子元件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领先企业,也是我国电子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却遭遇大股东进行多次且大规模的股份减持行为。本文在此背景下,以京东方A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并从大股东减持、盈余管理、大股东减持与盈余管理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同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奠定文章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结合具体的案例,运用模型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剖析京东方A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分析大股东减持行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带来的影响。之后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这四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财务后果。在文章的最后,从信息披露、财报审查、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规范减持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得出结论,京东方A在减持前确实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是正负向盈余管理手段相结合。计提大额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然后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少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研发费用资本化以及政府补助这些正向盈余管理的手段等一系列盈余管理的手段调节公司的业绩。配合减持目的而实施的盈余管理为大股东个人带来丰厚的收益,却对公司和中小股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频繁减持的大股东来说,盈余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正负向盈余管理相结合,需要跨越好几个会计期间。在业绩良好时进行负向盈余管理,为之后的业绩不佳提供正向盈余管理的空间,调高盈余。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盈余调整,并不能改变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为了规避此行为发生,不仅需要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也需要政策制度及监管机构的严格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