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收益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f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险资金体量庞大,其中大部分为长期性的寿险资金,具有“当期收取、跨期支付”特征,与交通基础设施资产当期投资、跨期受益、混合物品特征较为匹配。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从政策法规上不断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约束条件,不仅缓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府财政压力,还帮助保险公司优化保险资金配置,改善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财政性资金作为支撑,但近年来财政开始进入长期“紧日子”状态,增加交通基建项目财政支出难度较大,亟需寿险等保险资金弥补财政资金不足。因此,结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进一步讨论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规划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在未来中长期内维持较高投资水平和巨大资产规模。这就需要通过财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保障经济正常运转,同时要防止债务规模过大的负面冲击,亟需引入新的参与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而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要探索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引入寿险资金等社会长期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基于中国特色财政投资制度和公共基础设施背景展开。近些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区间,2020年疫情冲击下,财政收入更是出现罕见下滑,财政工作面临挑战之大多年未有。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加大财政工具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刺激力度同时,压减一般性支出,坚持长期过“紧日子”。因此,更加迫切需要市场资金弥补财政公共投资缺口,加入提振经济的逆周期调节中来。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采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模型实证、计量实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收益进行探究。本文分为7章,按“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现状分析-模型实证-计量实证-结论建议”的研究思路逐层推进,结合公共物品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讨论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契合性,阐述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现状,使用DSGE模型分析寿险资金弥补财政资金供给的积极效应,实证研究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的收益影响,进而提出针对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概括为“背景”“现状”“研究”“结论”四大部分:背景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和第2章文献综述,分为选题背景和学术背景。首先,绪论部分对本文所选题材的背景和意义、内容和框架等进行介绍,主要基于中国经济现实情况,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引发学术研究的基础背景和研究框架,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主要创新点,对本文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规范展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2章是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寿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相结合的优势进行评述,介绍现阶段寿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可行的路径模式。遵循的思路是首先介绍国外相关研究,包括国外主流学派对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研究和投资学角度对寿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模型研究。然后介绍交通基建和寿险资金国内研究部分,综述主要内容以经验研究和资产组合理论研究为主。最后,总结评述既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之处。第3章以财政学和金融学理论为基础,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和保险资产管理理论核心要点进行理论分析,在经济学框架下探讨二者匹配、协调的方式方法。首先,从公共物品角度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特性,阐述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存在的难点、痛点;然后,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简述政府在现代经济框架下的角色转型变化;最后,梳理、阐释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理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三个理论的特征、模式、优缺点。第4章描述现实现状。通过整理、分析已有公开数据,结合调研情况,对现阶段中国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政策环境进行阐述,对投资过程种存在的问题,例如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潜在风险、科学管理、激励不相容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第5章是理论模型,使用DSGE财政政策模型对比分析政府、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三种情况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机制:即(1)政府不投资交通、(2)政府投资交通、(3)寿险资金补充投资交通,共三种情况。该部分分析采用规范的理论范式阐明了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的社会收益(也称“间接收益”)来源:“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劳动、资本边际报酬增加→社会产出/供需增加”。相对过往研究,本文创新地提出,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建的除了直接收益,间接收益更为重要,应逐步加大寿险资金等社会跨期均衡性资金参与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力度,特别要聚焦于财政资金无法覆盖的交通基建核心环节,然后加强财政与保险资金的统筹安排,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好对经济产出影响的时间长短、作用力大小的匹配,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最后,建议从考核、激励机制上调整保险机构对交通基础设施收益的预期引导,增加“公共受益”“社会效益”在寿险资金绩效考评中的权重,使保险机构从“敢参与”“愿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进步到“主动参与”。第6章是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为获取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数据,作者通过参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各寿险公司、各寿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课题过程中,获得相关数据,清洗整理后得到全国18家寿险公司2015-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收益率数据。使用Wind金融数据和CSMAR数据及各寿险公司数据,与《统计年鉴》上区域经济数据相结合,使用影响因素的标准化系数法、R~2分解法验证上述研究提出的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收益来源机制,计量实证结果与之前模型分析结果一致,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建设施的收益率提升,能显著提高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即对资产收益率的直接作用);投资交通基建设施项目的规模增加,能显著提高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即对劳动报酬率的间接效应)。最后是结论。第7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启示进行了梳理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如果合理设计排他性收费方法和限制措施,让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现金流回流,则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可取的。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很大程度能减轻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压力,寿险资金参与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对称性、替代性上,与起支柱作用的财政资金可以紧密结合。第二,现阶段,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速,但存在一些客观上的阶段性问题:投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投资工具、领域亟待创新和拓展;久期匹配仍需加强;需关注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第三,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间接收益将沿着“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劳动、资本边际报酬增加→社会产出/供需增加”路径发挥作用,虽然经济变量受影响相对较小,但被影响持续时间更长,不会产生财政资金对社会投资的替代效应。第四,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经济增长因素对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率起到重要作用。而外部突发事件作为干扰项,也会影响我国寿险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率,这与传统投资学理论一致。从整体看,影响收益率的外部因素大于寿险公司内部因素,寿险公司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应“顺经济周期”进行。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建议逐步加大寿险资金参与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力度,聚焦交通基建核心环节,将寿险资金作为财政资金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补充性资金,发挥寿险资金作为市场资金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根据内外部影响因素,本文建议寿险公司配合宏观政策,保持适当规模,提高投研能力,并加强投资规模管理,强化资产负债匹配,采取措施应对外部冲击,最终提升投资收益。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理论解释上的新探索。总结了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提高劳动、资本边际产出促进社会总产出的路径。与传统投资理论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动力的解释不同,本文是从保险资金管理理论,联同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性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来解释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试图把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保险资金管理理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和计量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建立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收益的理论框架,总结出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提高劳动、资本边际产出促进社会总产出的路径。通过实证发现,寿险资金投入交通基建会促进总产出增加,沿着“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劳动、资本边际产出增加-社会总产出增加”路径发挥作用。这一过程不会经历财政资金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过程,受冲击影响相对较小,发挥经济效力的时效性更好,持续时间更长。在理论解释上具有一定创新性。(二)研究上的新视角。现有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资金收益层面的资产管理收益率分析。但是本文更加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对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和资产报酬率等社会效益方面的影响,力图把社会效益的经济机制通过规范的理论模型找出来,从更加宏观的国家层面发掘寿险资金等金融市场资金分析如何通过其经济机理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作用等更大的问题,解答了我国“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三)财政金融协同的新结合。本文突出了提高寿险资金参与交通基建项目规模及收益的财政、金融协同政策。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寿险资金作为跨期均衡资金应当对财政资金起到从属辅助作用。在改善政策环境方面,建议财政工具和金融工具协同融合,一方面提高财政贴息率,加大财政补助,适时下调增值税税率,探索设立政府的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建议政府性基金引入寿险资金作为基金投资人共同参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放宽寿险资金直接融资条件。政策建议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其他文献
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履行该职责的过程中,政府参与的程度可以有所区别,甚至很不相同。一般来说可按参与程度高低大致分为三种支出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提供方式,在该种方式下,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建设和运营来提供服务,政府的参与程度最高;二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在这种方式下,政府和社会方按照某种约定共同参与建设运营、共担风险,政府的参与程度有所降低;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学位
植物细菌性病害严重威胁着全球农业生产。水稻白叶枯病(BLB)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LS)是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引起的两种重要水稻细菌性病害,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长期使用叶枯唑、噻唑锌和噻菌铜等传统杀菌剂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并对环境和植物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从天然
学位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强国建设不断加强,已实现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净输出国的转变,争取在多边框架下与世界各国的更多合作,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新冠
学位
木聚糖是农业废弃物(例如麦麸、甘蔗渣和玉米芯等)中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约占地球上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三分之一。将木聚糖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低聚木糖、木糖醇和燃料等具有重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木聚糖的有效转化依赖于木聚糖酶。同时,木聚糖酶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生物漂白剂和食品添加剂等广泛用于饲料、造纸和食品工业。因此,发掘新型的木聚糖酶,对于生物质能的绿色转化及饲料、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干湿交替灌溉(AWD)是近年来最主要的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之一,在我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也常有报道,具有明显的节水效益,能显著减少稻田氮素渗漏和径流损失。然而,我国南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内以岗地、丘陵等复杂、破碎的地形地貌单元为主。这对稻田水、氮利用效率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稻区推广干湿交替灌溉时,应考虑气象条件和田块类型的差异所产生的影
学位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主体,其投资对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都具有深刻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之后受益于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该类投资有短暂上升。但2011年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后,伴随着增速持续放缓,投资也再次呈现出低迷的状态。现阶段,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对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控提出了更高
学位
自2018年初确定了1.1万亿的减税降费目标后,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5年都将减税降费作为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减税降费深入人心。中国政府期望借助减税政策体系,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中国的经济增速,以及“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均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外部冲击频发的现实背景下,减税降费被赋予了更多政策期望。出口
学位
企业避税问题是实务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世界性治理难题。现有文献基于企业独立决策的假设,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却忽视了企业避税决策会受到同伴企业的影响这一重要心理因素。当同伴企业避税程度较高时,企业也倾向于进行避税,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同群效应(Peer effects)。且同群效应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企业避税决策会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社会放大器效应,从
学位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SARS、MERS及ZIKA等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危机给全球治理造成巨大挑战。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迈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快速建设阶段,初步形成“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以来,全世界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我国出色地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应急处置任务。这次应急处置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
学位
贫困问题是人类长期以来面临的艰巨挑战,中国将减贫事业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历时八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时期,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实现可持续减贫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是当前关键任务。这既对我国政府扶贫战略实施提出任务要求,也对贫困者自主发展致富寄予希望。为此,本文以政府战略管理为理论视角探索我国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模式,为全面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