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桃蚜为对象,在室内对其进行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选育。在抗性选育过程中分别用生物测定法监测LD50值和用微量滴度酶标板法监测酯酶含量与活性的动态变化,以了解抗性发展动态及抗性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并对产生抗性的品系进行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旨在为两种药剂的复配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丰富桃蚜的抗药性研究体系。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桃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选育及酯酶含量与活性动态变化 室内对桃蚜进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选育,抗性筛选3代(F3)后抗性指数就达13倍,说明桃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明显的抗性。随着选育代数增加,抗性指数逐渐增强。到第10代(F10),抗性指数达49.86倍。抗性筛选过程中LD-p回归方程的斜率有变小的趋势,表明桃蚜群体中抗性个体不稳定,群体发生了异质性变化,抗性指数有进一步增加的潜力。随着抗性选育代数增加,桃蚜酯酶酶源蛋白含量和酯酶活性逐渐上升,更多的桃蚜个体向酯酶酶源蛋白含量和酯酶活性高的区域分布。到第10代(F10),酯酶含量和活性分别是敏感品系(F0)的1.85和5.08倍。经相关分析,抗性发展水平与酯酶酶源蛋白含量和酯酶活性显著相关(R=0.933和0.931),由此可见酯酶在桃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机理研究 2.1 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与酯酶的关系 采用酶标仪技术对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和抗性品系体内的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的酯酶比活力增高,是敏感品系的2.555倍;Km值和Vmax都大于敏感品系,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520和2.587倍。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显示,桃蚜高效氯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