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过渡金属掺杂铑团簇物性及其催化特性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1)混合团簇Rhn-1X(n=2-5,X=3d、4d)及其吸附单原子H、O、N体系基态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2)Rhn(n=2-5)吸附小分子(H2、O2、N2、NO、CO、NO2、CO2)体系的基态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混合团簇Rhn-1X(n=2-5,X=3d、4d)及其吸附单原子H、O、N体系基态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纯Rhn团簇的基态结构,混合团簇Rhn-1X的基态几何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在n=5时尤为明显。掺杂Mn和Fe原子混合团簇的磁性明显增强,这主要来源于掺杂原子的d电子强的自旋劈裂。分析Rhn-1X(n=2-5)团簇吸附单原子H、O、N,发现H原子吸附在Rhn-1X团簇的顶位和桥位,而不倾向于吸附在空位,而O和N原子在Rhn-1X团簇表面的吸附情况则较为复杂。Rhn-1X团簇对O、N原子的吸附能强于对H原子的吸附能。Rhn-1X团簇对O和N原子的吸附能较为复杂,掺杂前3d和前4d原子Rhn-1X吸附O原子的能力明显强于掺杂后3d和后4d原子。一般情形下掺杂团簇吸附O原子的能力强于N原子,但掺杂CoZn和PdCd原子时Rhn-1X吸附N原子的吸附能强于吸附O原子,这可归因于吸附原子O、N的sp电子与掺杂团簇的d电子间相互作用的显著差异。(2)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计算研究了Rhn(n=2-5)团簇吸附小分子(H2、O2、N2、NO、CO、NO2、CO2)体系的基态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结果表明:N2、NO、CO和CO2在Rhn表面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存在,H2和NO2在Rhn表面发生化学吸附,O2在Rhn表面的吸附与Rh团簇所含原子数目的奇偶性密切相关:O2在含奇数原子铑团簇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在含偶数原子铑团簇表面发生物理吸附。对于各小分子在Rhn表面的物理吸附而言,吸附能强弱顺序为NO>(CO≈NO2≈O2)>(CO2≈N2)>H2
其他文献
<正> 01英语和俄语是当今世界上广泛通行的两种语言,学好这两种语言是我们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化大革命”前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多数都学过一些俄语,不
如果在未来几年内有一家网络公司可以超越GOOGLE,这家公司必定出现在P2P网络视频直播领域。这是软银总裁孙正义说的。这句话在网络上被传载频率相当高,这体现大多数人对这句
2008年7月11日,北京市地方海事局举办的迎奥运水上救生消防及防恐应急演练在颐和同昆明湖举行。演练分为排除游船可疑物、水上救生和水上消防三部分,20余艘救援船及百余名救援
众所周知,三苯基型稳定季鏻盐的 Wittig反应具有 Z-式选择性,其 PTC-Wittig 反应亦具有 Z-式选择性,三苯基型半稳定季鏻盐的 Wittig 反应的立体选择性较差,其产物的Z/E 约为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枳实中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柱(4.6mm&#215;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2%磷酸溶液(18:1:81,v/v/v),流速为
针对中小学教师“高原平台期”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现状,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重塑“高原平台期”教师的群体文化,以促进该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F S多体势函数 ,模拟研究纳米铜团簇常温下能量特征及其在升温直到熔化过程中的变化 ,确定了常温下纳米铜团簇的表面原子厚度和表面能 ,给出在不同温度
用聚乙二醇(PEG—600)作相转移催化剂,K_2CO_3作碱,研究了几种(?)盐与醛的维惕希反应。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可以代替价昂有毒的冠醚作维惕希反应的相转移催化剂;此法所得烯类化
静脉留置针具有避免患者反复穿刺、输液速度快、方便给药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静脉炎发生率较高。为此,我科运用75%酒精加维生素E外涂静脉炎表面皮肤,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直冷系统以节水率达69%~84%而在燃煤电站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风沙大的干旱地区,若清洗不及时,空冷凝汽器则因积灰而使排汽背压升高8kPa甚或以上,机组煤耗因而升高10~15g/(kW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