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胆管癌(包括肝内及肝外胆管癌、胆囊癌、壶腹癌)是一种相对少见但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目前已经确定的危险因素包括:胆石症(结石为混合性结石风险最高),慢性胆囊炎,肥胖,肝吸虫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等)。遗传背景、基因损伤及性别(女性多发)在发病中扮演的角色也有报道。自从1991年发现人类胆道系统内存在螺杆菌以来,不断有文献报道这些螺杆菌可能与人类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管癌、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生相关,已报道的螺杆菌种属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胆汁螺杆菌(H. bilis),肝脏螺杆菌(H. hepaticus)等。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检索这一领域的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探索二者间的联系。方法首先在PubMed, EMBASE, 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取所有探讨胆管癌和螺杆菌关系的文献,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确定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我们首先对所有纳入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之后按照各研究所在国家的地理分布进行亚组分析,最后根据各研究选用的样品和检测方法进行分组,进行亚组分析。我们通过x2检验对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进行检验。为评估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我们还进行了Begg法检验和Egger回归分析检验。结果经过检索及筛选,最终有10个病例对照研究(总共418例患者)纳入本次meta分析。这些研究都是在2001年到2012年之间发表。总体分析表明,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生有显著关联,总体比值比(cumulative odds ratio, cumulative 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5.90-18.67,所以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胆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基于各研究发表国家的地理分布进行的亚组分析中,我们把10个研究分为欧洲组(Europe)和亚洲组(Asia),两组分别有4个和6个研究。这种分法不仅是按照地域分布划分,同时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状况相一致,即亚洲地区的感染率高,而欧洲人中感染率相对较低。本亚组分析表明,在欧洲组和亚洲组中,螺杆菌感染都与胆管癌发病显著相关,亚洲组OR8.50,95%CI4.28-16.88,欧洲组OR17.46,95%CI5.92-51.47。所以,无论是在感染率较高的亚洲组国家,还是感染率较低的欧洲组国家,螺杆菌感染都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另一个基于检测方法和样品种类的亚组分析显示,对使用手术切除组织(新鲜组织或石蜡包埋组织)或胆汁作为实验材料并应用PCR法检测螺杆菌的5个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胆管癌组的螺杆菌阳性率较对照组高(组织样品:胆管癌组38.89%,对照组3.95%, p<0.0001;胆汁样品:胆管癌组75.18%,对照组20.97%,p<0.00001),0R分别为15.72(95%CI4.79-51.55,p<0.00001)和10.78(95%CI4.87-23.88,p<0.00001)。western blot检测血清内的抗肝脏螺杆菌(H. hepaticus)抗体,胆管癌组的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由胰腺癌患者及正常人组成的对照组,分别为38.89%和11.32%,OR10.78,OR的95%CI为4.87-23.88,p=0.01;细菌培养和免疫组化两种方法均未在任一样品中检测出螺杆菌。4.98(1.40,17.80)纳入的10个研究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当剔除任何一项研究后,剩余9个研究间均未显示不再有异质性,效应量维度也未改变。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病存在正相关性,无论是在全面分析还是基于地区分布的亚组分析中。但是,由于相关研究数量较少、纳入研究的病例数较少,获得更准确结论还需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目前仍缺少检测手术切除标本和胆汁标本中螺杆菌存在的标准方案。无论是用手术切除组织还是胆汁作为检测样本,目前PCR是检测其中存在螺杆菌的最有效手段,但因为较高的假阳性率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组织病理学由于其敏感性较低,只有极个别文献称在胆石症患者的胆囊标本中可观察到螺杆菌,但没有从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中发现螺杆菌的报道。尽管细菌培养和鉴定是判断感染存在的金标准,遗憾的是,至今大多数研究未能从肝脏或胆道组织和胆汁中成功培养出螺杆菌,相应的技术还需进一步探索。螺杆菌致胆管癌的机制尚不清楚,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信号转导通路被干扰后细胞周期受到干扰是目前最可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