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硫对碱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

来源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转化技术是低成本、大规模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应用前景广阔。但生物质中含有易于挥发的碱金属和氯,在燃烧过程中会造成沉积、腐蚀和聚团等问题,而煤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硫,析出易产生污染。煤中的硫易与碱金属结合生成硫酸盐,若能将两者结合,将大大缓解污染及腐蚀等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XRD、SEM等分析测试手段深入地探讨了混燃过程中碱金属迁移特性及硫对碱金属迁移的影响。利用Gibbs自由能判据,得出了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转化的途径,采用化学热力学平衡软件HSC预测了温度和硫含量对水稻秸秆与铁法煤混燃时碱金属热力学平衡状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温度有利于抑制氯化钾的析出,硫酸钾的生成量随着硫量的增加而增多,当硫的摩尔量达到0.4mol时,硫酸钾的生成量保持不变。利用热力学理论研究了FeS2与KCl的反应机理,采用热重差热分析仪考察了S/K的摩尔比对FeS2和KCl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化物FeS2与KCl相互反应时,S/K的最佳摩尔比为2。以热力学平衡计算为依据,在管式炉上研究了水稻秸秆与铁法煤混燃时温度和硫含量对碱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相、冷凝相中碱金属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碱金属硫酸盐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S/K的摩尔比小于2时,碱金属硫酸盐化随S/K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强,其摩尔比大于2时,碱金属硫酸盐化基本保持不变且略有下降的趋势。同时研究了水稻秸秆、玉米和小麦秸秆与铁法煤、宜阳煤混燃时碱金属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与铁法煤混燃时,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含量分别为80%,100%时,气相中碱金属以碱金属硫酸盐的形式滞留在固相中和冷凝相中最多;小麦秸秆含量为50%时冷凝相中碱金属硫酸盐的量最多,含量为80%时固相水溶性碱金属硫酸盐最多。与宜阳煤混燃时,水稻秸秆含量为80%时,固相中和冷凝相中的碱金属以硫酸盐形式存在最多。
其他文献
偏振光导航属于自主导航,误差不随时间积累,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以用来弥补现有的应用广泛的各种导航技术的弊端,通过与现有导航技术组合提高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以适应更复杂,更多样的导航要求。在此背景下,基于偏振光的导航原理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现有的偏振光导航方法可以为载体提供准确、稳定的导航信息,但其应用场景目前还限制在晴朗的白天等非微光环境,能否解决现有的相对成熟的偏振光导航系统无法在微光环境下
摘 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它凭借凝练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情感内容,以及深远的意境,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千百年来传诵不息。而將古诗词作为教学重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艺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与情感,同时还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够对古诗词更好的教学与传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
高压直流换流站是我国正大力发展的直流输电工程的关键。换流站的电力设备运行时会产生高噪声,如不加以控制治理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周边环境。通过声场分析手段可有效找到环境
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若能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既可以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又可以增加新的洁净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当前如何提高低渗透煤层气的抽采率一
氚是重要的核燃料,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是核反应堆及其它氚设施中的重要结构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经常遇到的重大难题就是不锈钢材料的氚污染问题,受氚污染的不锈钢材
学位
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是当今选矿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选择合适的捕收剂和抑制剂是获得良好分离指标的关键,然而白钨矿浮选体系中存在的金属离子会干
随着对减阻节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仿生鲨鱼皮减阻也成为了减阻研究的热点。鲨鱼皮表面的复杂微结构给大面积制造精度高、成本低的仿生鲨鱼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仿生鲨鱼皮微沟槽
本文尝试将硫酸改性粉煤灰微珠应用于选矿废水治理,实现“以废治废”。首先对粉煤灰微珠进行了硫酸改性试验研究,考察了其酸改性活化机制;进而对铅锌选矿模拟废水开展了吸附研究,考察了废水中残留选矿药剂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揭示了其吸附机理;最后对矿山实际废水开展吸附和废水回用试验研究,论证了该固体吸附剂应用于矿山选矿废水治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粉煤灰微珠经过硫酸改性后吸附性
学位
柔性装配系统(F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装配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装配柔性好、生产效率高、可靠性好等优点。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装配工序由于其复杂性和智能程
通过网络控制数控机床,不仅可以降低产品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劳动强度。还可以为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提供信息,为高级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指导生产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