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中风病的诊断准确率,而且对治疗方案的确定,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病人预后的评价均有很大价值。头颅MRI(头颅磁共振成像)是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依据,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它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病人的四诊信息,根据四诊信息对内风、火热、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基本证候(证候要素)进行评分,根据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可判断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各证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及组合规律。证候是人体对于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时所发生的生理病理改变的一种反映状态,头颅MRI可客观地表现出中风病的病变性质和严重程度,因此,针对同一中风病人,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关联,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尚不明了。而借助神经影像学手段揭示中医证候特征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是建立中风病病证结合的临床评价标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03CB517102)。本研究在建立临床数据采集规范基础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02例(前循环梗死70例、后循环梗死32例),采集发病72小时内的中医四诊信息及急性期的头颅MRI等资料。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的统计方法探索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的证候特征。利用影像学工具软件MRIcro 1.38版获取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的估算值,用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探索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发病72小时内六个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得出前循环梗死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多个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后循环梗死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各证候要素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进一步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前循环梗死根据发病72小时内证候要素评分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的线性方程。通过分析回归方程残差图的离群点发现,离群点均为OCSP分型中属于TACI(完全前循环梗死)的病例。将离群点剔除后,再用多元线性回归重新建立前循环梗死由发病72小时内证候要素评分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的线性方程。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的主要证候要素是风、火、痰,病机较为单纯,以风证、火热证及痰证单独出现率或两证组合的概率或三证组合的概率比较高。病变位侧、脑梗塞的血管系统对证候发生概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前循环梗死中的完全前循环梗死,火热证和阴虚阳亢证对于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其余的前循环梗死责任病灶体积则与痰证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后循环梗死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发病72小时内证候要素评分不具有直线相关关系。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缺血性中风由发病72小时内中医证候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大小的方法;为使用中医证候量表判断缺血性中风病病人病情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为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之影像学与证候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