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的城中村建筑形态成因解析——以合肥陈老岗城中村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众多现代城市中往往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城中村的混乱无序中透露出有趣的空间形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经过严格规划的城市空间却显现出缺乏人情味的一面。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合肥市陈老岗城中村系统形态生成机制进行探索,进而试图揭示“城中村”建筑形态的成因与空间演变机制,希望通过该研究探索在城中村现存问题的解决以及多元丰富的城市空间场所营造等方面的策略与途径。  第一、通过对陈老岗“城中村”内建筑基底面积、路网关系、楼层高度、规整程度以及建筑构件五类不同的建筑信息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梳理了陈老岗“城中村”内建筑形态的现状,并结合房屋产权所有者对不同房屋形态的改造诉求,对陈老岗内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建筑实例进行了形态演进分析,总结了建筑形态连续变化的四个趋势:分别为扩张趋势、竞争趋势、提效趋势和退出竞争趋势。  第二、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的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将陈老岗内具有主动性特征的房主与建筑形态相结合,共同看作分析“城中村”内复杂现象的研究对象。结合此前对陈老岗内建筑形态现状的统计结果,构建研究对象“房主-建筑形态”在城中村系统内与其他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交互模型,来解析房主采用的改造规则与建筑形态的互动关系,并推导出建筑形态发生趋势变化的内在逻辑:随改造规则的变动,建筑形态相应的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第三、基于回声模型的相关理论,构建解析陈老岗城中村内涌现现象的理解模型。通过对比模型的五种基础运行机制与陈老岗城中村内的建筑现象,总结城中村涌现现象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揭示出陈老岗城中村内的建筑形态涌现现象并非是一栋建筑自身由小到大的规模变化,而是众多建筑聚集后发生的形态融合变化。  最后,论文总结出功能优势、环境筛选、房主自主性等三方面促成建筑形态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通过政策引导核心竞争资源转变、建立和发展基于城中村系统运行机制的新规则、以及完善相应的土地使用规范等改造策略应对城中村的现状。
其他文献
当今,室外污染物越来越严重,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大不如前,在这样的空气条件下,如何提高住宅室内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风口作为主要的室外与室内空气交
在物质欲望的浪潮几乎席卷全球的今天,为数不少的中国建筑从设计之初便染上了浮躁之气,以至于无法表达出建筑的内在精神。然而建筑的本质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建筑因为有人的
本设计希望能通过“外”少“内”多的设计理念以实现基于基地实际的空间体验最大化,即在保存遗址原有自然环境和满足展览功能的同时,还能为参观者营造出独特的体验空间,从而
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它必须能适应当地气候,并改变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位于湘西南部的通道县是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这里的
住区公共休闲空间,是现代城市住区居民交往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联系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活动行为,本
近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对城乡之间的技术与文化传播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的技术与文化相对更强势,而对于乡土技艺与文化的发展与传扬一直没有得到较高
电影与建筑均是表达人、事件与空间的艺术。蒙太奇作为电影与建筑共用的构成逻辑,为论文从电影的角度去解读空间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蒙太奇是人意识中空间碎片的连
古城保护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课题之一。国际上诸多遗产保护相关的公约及文件指出了旅游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方式。而古城保护的关键则在于旅游开发在保护层面上的立足点与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形象、市民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逐渐将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此领域中传统的以视觉至上的城市设计范式一直居于主流,而这种范式的普遍应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