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作为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耗水量较大,但由于我省水资源短缺,降水年际分配不均,且受传统种植模式影响,水稻水分利用率较低,各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不一,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水稻高产稳产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高产为目的的综合模式研究,以确定最优栽培模式、灌溉模式及种植密度,为当地稻作节水高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本文依据2013和2014年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的水稻灌溉试验中心进行的蒸渗仪小区试验,对不同栽培模式(旱直播A1、水直播A2、移栽A3)、不同灌溉模式(浅湿B1、控ⅡB2、控ⅠB3)、不同种植密度(32穴/m2 C1、24穴/m2 C2、20穴/m2 C3)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种模式对各生育期水稻需水规律、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成果如下:(1)各模式需水量均表现为:拔节期>分蘖中期>乳熟期>抽穗期>返青期>分蘖前期>黄熟期>分蘖末期。处理间表现为移栽高于直播,A2高于A1;B1>B2>B3;随密度增加需水量增加。(2)分蘖曲线先上升后下降,在分蘖中期增至峰值,随后分蘖数开始减少,到黄熟期基本趋于稳定。直播较移栽分蘖数减少,分蘖高峰期延迟;B1无效分蘖较多,分蘖高峰期提前,B3有效分蘖最少,B2最多;随密度增加每穴有效穗数表现为C3>C2>C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为C2>C3>C1。株高大致趋势为前期缓慢增长后期趋于稳定略有下降,A3略高于A2显著高于A1;B1>B2>B3;随密度增加水稻株高呈降低趋势。(3)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影响显著,千粒重、结实率对产量无较大影响。移栽产量显著高于直播,A2略高于A1;B2>B1>B3,B3与B2、B1产量差异极显著,B2与B1差异显著;三种种植密度间差异呈极显著,以C2产量最高,C1次之,C3最低。(4)灌溉水生产率表现为:A3>A2>A1,B2>B1≥B3,C2>C3>C1。水稻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移栽明显高于直播,A1略高于A2;灌溉模式中B2最高为1.79kg/m3,分别比B1高21.8%,比B3高5%,不同种植密度下C2>C3>C1。(5)根据不同模式水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需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出:A3B2C2,即:移栽栽培模式、控Ⅱ灌溉模式、9×4种植密度组合很好的协调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为水稻节水高产的最优组合模式。(6)通过引用Jensen模型可以得出:各需水关键期水分亏缺造成的减产损失由大到小依次为:抽穗期>拔节期>乳熟期>分蘖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