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疮全赖脾土”是陈实功在疮疡病的治疗中提出的理念,贯穿整个疮疡病的治疗过程;导师陈延副教授有多年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经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观察,提出可以运用该理念来治疗克罗恩病的假说,本课题将从外科角度出发,收集中医古籍条文中描述与该病相类似疾病,通过对条文的梳理归纳,从中寻找相关依据,为这一假说提供中医的理论基础。 方法:首先,图书馆查阅中医外科学发展史,了解现存外科学著作及有记载外科内容的内科著作,初步建立书目检索库,时间为秦汉时期至清朝。然后,通过在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光盘中进行检索,并借助图书馆以及网络电子书籍资源,明确上述书目的可检索性。最后,根据克罗恩病的相关症状,以最具临床特征的“肛漏(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将检索词进行相关扩展,检索出与克罗恩病表现相类似的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其他治法及调护方面进行梳理,并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总结历代对痔漏病因病机的认识,病因主要集中在饮食不节、房室劳伤、情志失调及感受外邪四大类,其中饮食不节及房室劳伤占主要位置,病机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气血凝滞致漏,两晋隋唐时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湿热毒停积大肠致漏的认识,并初步提出了五脏六腑气血不足是痔漏形成的关键病机,宋金元时期对劳伤气血不足致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病机的认识大多承袭前人观点。 2.通过梳理历代治疗该类疾病的方药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及两晋隋唐时期很少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主要集中在宋金元及明清时期,通过统计分析可发现,这两个时期排在首位的均为补虚药,其中以补气药及补血药为主,而且有使用增加的趋势,紧随其后的是清热药及活血化瘀药,而祛湿(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药、理气药、温里药、杀虫止痒药及收涩药的使用略有波动。 3.高频使用的药物中,补虚药主要以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白术等健脾益气为主;活血化瘀药主要以乳香、没药、川芎为多;凉血止血药则以槐花使用频率最高,理气药以枳壳、木香等调畅大肠气机药物为主。 结论: 1.通过本次研究,对历代医家关于痔漏这一类疾病认识有了系统的了解,最根本的病机是气血亏虚,并伴有气机不畅,瘀血、湿热内停等;治疗大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立足于补益脾胃,佐以行气化瘀,清热利湿等。 2.结合近现代中医学家对克罗恩病的认识以及运用西医学技术对分析克罗恩病与中医的关联,从病名描述以及病因病机上,均有很高的契合度, 因此中医古籍中“痔漏(瘘)”这一疾病可以作为克罗恩病在祖国医学中的载体,分析其治疗可发现,历代医家在治疗此疾病时也着重于从脾胃论治,因此可为“疮全赖脾土”这一理论假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