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组织对青枯病菌早期侵染的诱导机理探究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植物病原细菌,在世界范围能造成200多种农作物和木本植物发生青枯病,常见有海防林木麻黄青枯病等。青枯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遇到寄主植物后会引发侵染。目前,青枯病的研究以草本作物上的病原致病机制为主,而对侵染木本植物的致病机理较少涉及。青枯病作为土传病害,其病原菌如何在土壤环境中侵染寄主植物的内在机制研究对于控制病害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木麻黄根部和叶状枝组织诱导病原菌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响应模式,分析病原菌基因的表达差异,挖掘与致病性相关的功能基因,解析寄主植物成分对病原菌侵染发生的影响。这些研究有利于解析青枯病菌致病机理,发展新的木麻黄青枯病防控策略。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完成了分离自感染青枯病的木麻黄上病原菌YQ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全长5.82Mb,分别由3.78Mb的染色体和2.04 Mb的大质粒组成。青枯病菌基因组平均GC百分比为66.93%,预测编码蛋白序列5104个。将YQ与其它113株不同序列型的青枯病菌参考菌株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YQ与三株序列变种16菌株(UW1511、JS527和SD53)部分egl基因的序列差异为0.1-0.3%,低于鉴定典型序列变种的1%,处于同一演化型。由此,从木麻黄分离的YQ菌株被分类为青枯病菌演化型I-序列变种16(I-16),是I-16首次报道以木本植物为寄主的菌株。2.青枯病菌受寄主木麻黄组织诱导的生物学验证。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与基础培养基MG相比,在含有叶状枝和根浸出液培养基(MGL和MGR)上菌株生长速率在24小时内均无显著差异。运动性测定显示,与MG相比,病原菌在MGL和MGR上的运动能力均显著上升,且MGL的运动能力在48小时内比MGR更加明显。致病力检测结果说明,经MGL和MGR处理的菌株的致病能力较野生型菌株明显增强,其中MGL引起更快的枯萎。这与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叶状枝上调青枯病菌的致病性相关基因的结果相一致。3.对青枯病菌在MG、MGL和MGR中的培养物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上看,木麻黄叶状枝比根组织对青枯病菌的影响更大,MG与MGL处理对比中上调基因1482个,下调基因428个;而MG与MGR处理对比中仅有67个上调表达基因,83个表现为下调。根据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结果显示GO分类中MG、MGL和MGR的最多差异表达基因均主要为单一生物过程,细胞过程和催化活性。KEGG富集表明:MG vs MGL主要与鞭毛组装和细菌趋化性有关;MG vs MGR主要集中在鞭毛组装,硫代谢和RNA降解上。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发现大多与病原菌致病性相关。上调基因中,多为编码病原细菌运动性、效应子、Ⅲ型分泌系统、群体感应转录调控因子和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的基因。此外,还发现了青枯病菌基因组中共含有49个第二信使环二聚鸟苷单磷酸单磷酸c-di-GMP生成与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其中7个磷酸二酯酶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在叶状枝处理组中显著上调,这暗示c-di-GMP在胞内的浓度与青枯病菌的致病力相关。综上,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株木麻黄来源的青枯病菌基因组,并发现寄主植物组分对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存在诱导性,且木麻黄叶状枝比根部组织的诱导作用更强,跟生物学验证结果相一致。因此,在林区管理中建议关注植株叶状枝脱落物的处理。
其他文献
为揭示和掌握针阔混交林生产力及其与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关系,以浙江省2004年、2009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研究材料,基于单木生物量模型计算林分前后两期生物量,并据此计算得到生产力。对林分生产力的形成分解为保留木生产力、进界木生产力、枯损木生产力和采伐木生产力等4个部分。从六大结构、20个指标对林分非空间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逐个研究林分生产力及其4个部分生产力与非空间结构
赤霉素(GAs)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激素之一,在细菌、真菌、植物中广泛存在。GAs的生物合成与代谢是多步骤的酶促反应过程,涉及的关键酶主要来源于3个基因家族:萜烯合成酶基因家族(Terpene synthases,TPSs)、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家族(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P450s)和最后阶段发挥效应的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家族(2-oxogl
随着可持续建筑概念的提出,天然材料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效利用丰富的可再生竹子作为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竹材存在润湿性和胶合性能差的问题,并且竹材色泽单一,易霉变和易燃等缺点阻碍了竹材的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的竹单元进行润湿性能改性,改善竹子表面性能,来提高竹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率。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选用带青带黄的竹条作为基材
在城乡大范围发展过程中,曾经完整、种类繁多的白鹭生境变得破碎分散,绿地建设与白鹭生境如何和谐共存的问题不可避免。近年来,低影响开发理念引导下的白鹭生境景观化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白鹭及其景观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未来更多的郊野公园、美丽乡村等的建设将涉及范围更大的白鹭生境,针对白鹭景观的更多相关研究亟待开展。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史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掌握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青山湖国家森林公
hERG(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是快速延迟整流IKr的基础,IKr结束了心脏的收缩期,对心脏的复极阶段起重要作用。hERG通道的功能缺失可导致Ⅱ型长QT综合征(LQT2)和短QT综合征(SQTS),其中每一种都可能导致心脏尖端扭转和猝死。而S1链作为hERG通道VSD区域极其重要的一环,对S1的研究却非常少。其中有研究表明S1链中的421位点如果从苏氨酸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的直接驱动因素,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和工业排放。IPCC第五次报告进一步指出,森林减少及土地用途改变导致的排放量高达1800亿吨碳,占人为CO2累计排放量的33%。因此,再造林等土地利用计划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和LUCC对森林时空动态
本研究以一株分离自渤海海泥的贝莱斯芽孢杆菌CT2628为研究对象,对其促生长与抗逆作用进行探究。通过对菌株自身的促生抗逆特性和该菌株与植物间的互作研究,初步揭示了该菌株促生抗逆的作用机理。1.对贝莱斯芽孢杆菌CT2628进行促生、抗逆的特性研究,发现该菌株具备促生的特征,如具备产生物膜、固氮、解磷、产铁载体和产IAA的功能。菌液可溶磷量高达162.1 mg·L-1,产IAA的量为43.67 mg/
毛竹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碳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叶面积指数(LAI)作为森林冠层重要的结构参数,是模拟冠层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的主要变量,也是影响冠层与大气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用于毛竹冠层碳水循环模拟和验证LAI卫星遥感反演结果的地面LAI估计结果都是基于未经验证的地面遥感方法获得的。另外,以往地面遥感观测估计的毛竹冠层LAI在2.2m2·m-2~6.5m2·
毛竹林具有高效固碳能力,其碳汇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准确定量估计毛竹林的光合固碳能力十分关键。叶片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的光合固碳能力的研究较多,然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冠层尺度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冠层结构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困难以及对冠层内异质性、对光谱和光合的影响程度被估计不足。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毛竹林冠层内的生化和结构参数的垂直异质性,把冠层从上到下分为多层来处理,发展新的冠层多层辐射传输模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