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已知植物。这些地区气候宜人,适合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因此成为现居住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人口压力增大导致大量的热带森林被砍伐,使得许多热带森林高度碎片化。狭域分布的植物在这些破碎的森林中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使其生境成为最重要的且需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位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部的弧形山(EAM),特有物种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范围狭窄及高度集中,使该地区被列为世界36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已知植物。这些地区气候宜人,适合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因此成为现居住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人口压力增大导致大量的热带森林被砍伐,使得许多热带森林高度碎片化。狭域分布的植物在这些破碎的森林中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使其生境成为最重要的且需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位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部的弧形山(EAM),特有物种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范围狭窄及高度集中,使该地区被列为世界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Taita山的森林是EAM中面积最小的森林,且失去了其98%的原始森林,是该热点地区退化最严重的森林。尽管这些森林退化且呈破碎状,但仍表现出很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自1877年以来,虽然对Taita山的植物学调查研究一直在定期的进行,但许多馆藏标本未曾鉴定和应用。因此,这些森林内的物种多样性仍然未知,且由于人口压力和土地侵占,Taita山森林受到严重威胁,故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迫在眉睫。2015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不同季节对Taita山进行野外植物调查,记录了特有种、近特有物种和外来物种,收集物种的保护现状,旨在了解Taita山本土森林中维管植物的植物多样性。野外考察中,每种植物采集4份标本进行鉴定和制作,采集的植物标本均馆藏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东非植物标本馆(EA)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HIB)中。整理鉴定结果汇总成该地区的植物名录,同时为了补充名录,还查询和鉴定了EA馆藏的Taita山植物标本以及其他在线数据库的数字化标本。Taita山共记录有维管植物165科717属1659个类群,包括1583种、354个种下类群及2个杂交种。它们分别占肯尼亚维管植物科、属和种总数的26.25%、46.63%和73.33%。在本研究中,物种最多的几个科是豆科(Fabaceae)、茜草科(Rubiaceae)、菊科(Aster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以及兰科(Orchidaceae),物种数量分别为127、80、79、73、66种。特有种和近特有种总数为76种,外来物种47种。其中83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中作为受威胁和近危物种。分析表明Taita山的特有物种在碎片化的森林中分布不均,在Ngangao地区特有物种数量较多。Taita山的植物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亚灌木、藤本、攀缘植物和草本植物。其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40%。这些草本植物中陆生植物占32%,附生植物占8%。受威胁和近危物种中,乔木的数量最多,占37.35%。在外来类群中,草本植物的种类最多,占总数的40.81%。总体而言,森林和灌木林生境的生活型最为丰富,占所有生境类型的55%。在不同生境中,维管植物种类是不同的。除了灌木丛和林地外,所有其他生境的草本植物都是最丰富。由于森林砍伐、山顶土地面积小、森林干扰严重等原因,海拔梯度在9001000 m和15001600 m之间物种分布最多,在10001300 m和19012300 m之间物种分布下降。Taita山的植物种类因其地理分布范围而不同,本研究发现约占总数的79.83%的类群。它们在非洲和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这些物种包含于158科和663属。物种丰富的科为豆科、菊科、夹竹桃科,物种数目分别为116、58、48种,而物种丰富的属为铁角蕨属(Asplenium)、马刺花属(Plectranthus)以及大戟属(Euphorbia),物种数目分别为29、23、17种。分布范围局限于肯尼亚和东非的物种占总数的18.60%,代表了72科178属。其中,茜草科、豆科、大戟科,为数目最多的三个科,物种数目分别为36、24、20种,而物种数目最多的属为大戟属、芦荟属(Aloe)、没药树属(Commiphora)、葡萄瓮属(Cyphostemma)、以及虎掌藤属(Ipomoea),物种数目除大戟属为16种外,其余均为7种。仅有代表了11个科和14个属的共17种植物局限分布于Taita山。茜草科有4种,9科只有1种。在记录的47种外来种中,共有23科和42属,菊科、豆科和茄科(Solanaceae)的种类最多(各6种),在属这一级别,茄属(Solanum)的种类最多(3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葫芦科(Cucurbitaceae)一新种Zehneria tuberifera G.W.Hu&Q.F.Wang及一新记录种Momordica calantha Gilg。Taita森林仍在不断受到被侵占的威胁,14个原始森林碎片中只有3个被刊登到公报上,因此没有明确的森林边界划分。本研究中特有种和濒危物种的植物名录将提供基础资料,使决策者能够在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和实施适当的策略。它还为这些森林中的其他植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对应问题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活跃领域之一。Rydberg态原子的特殊性质使得它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中颇受瞩目。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对强外场中的高Rydberg态原子体系——这个研究量子与经典对应的极好的实验体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多电子体系中的电子相关效应对电子经典动力学的影响还不清楚。基于我们实验室的条件,并考虑到二价碱土Ba原子具有大的原子实以及存
本文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对超声检测系统进行模型化,分析了超声在检测材料中与介质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声场特性,及其对超声回波信号处理所引出的问题。重点依据小波分析理论,对适用于超声检测信号处理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研究。1.从超声回波信号在材料检测中特性出发,对粗晶材料的超声回波声场进行了模型分析,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对信号统计特性进行推导;在小波多尺度分析处理结构中,结合实际应用中粗晶材料特性,将不同距离的粗
原子频标工作参数的选择对频标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被动型铷原子频标工作参数选择的问题。作者首先综述了原子频率标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然后,对铷原子频标的控制环路特性、环路噪声对输出频率稳定度的影响、量子系统的参数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最后结合对频标输出稳定度的一些影响因素,提出并部分实现了数字化技术在铷原子频标中的一些应用方案。对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控制环路以及环路的噪声在频域内
原子激发态结构始终是原子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原子的自电离态作为一种新颖的原子状态而具有研究意义。原子结构的理论计算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鞍点复转动方法(Saddle-point complex-rotation method)是较近出现的一种有效的计算自电离态的方法;全实加关联(Full-coreplus correlation)方法既发挥了传统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在描述电子关联效应方面的优
在原子分子物理领域中,超精细结构和同位素位移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具有特殊的地位,对于研究频率标准应用尤其重要。随着离子阱和激光冷却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需求,人们致力于研制更高准确的频标。87Sr+离子是离子阱光频标的侯选离子之一,为了提供实验上的需要,本文完成了87Sr+离子的超精细结构以及同位素位移的计算。本文采用图示多体微扰论的有效算符方法来计算超精细结构。用基样条方法构造一个薛定谔方程
元话语研究离不开分类描写,如Hyland的分类。近年来,随着元语用学的迅速发展,元话语分类研究迎来了新的契机。在厘清元话语与元语用关系之后,借鉴Culpeper和Haugh等学者的元语用理论以及Jakobson划分语言功能时参照各个交际维度的做法,本研究对元语用意识进行了基于交际事件相关因素的分类,进而尝试提出一种关于元话语的新分类,旨在为今后各种涉及元话语的话语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已有研究表明木本植物栖息地丧失对生物多样性具有持续的负面影响,但量化栖息地丧失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此外,人为活动造成的木本植物栖息地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及伴随的景观变化很可能通过在大尺度地理区域内的分布区扩张或收缩及隔离等来影响当前生物多样性分布。因此,理解人为干扰对木本植物遗传学方面有何影响至关重要。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为苦木科臭椿属植物,是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近年来人们对其相关的森林要素对过去环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藤本植物作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恢复和演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大多数的系统地理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常绿乔木上很少有藤本植物研究。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湿润的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林下木质落叶藤本植物毛花猕猴桃为研究对象。毛花猕猴桃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多年
桃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桃树先开花后长叶,花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中花瓣数量是决定桃花观赏性状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桃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期及着色机理,而对重瓣性状形成机理的研究较少;同时雄性不育与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密切相关,但桃雄性不育机理不清。为此,本论文开展了桃重瓣及雄性不育性状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ABCE模型基因对重瓣性状的调控作用。在桃基
微藻是一类形态微小、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其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油脂、色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生物能源和环境修复领域。然而,微藻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生物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微藻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其中浮游动物和寄生真菌污染发展快、危害大,常导致培养失败,目前还未开发出高效经济的控制技术。本学科组前期通过对多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试验,首次发现阴离子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