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的利益分配研究—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ang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测度了1995-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趋势和结构,并通过对双边贸易的价值增值分解,揭示了中日贸易的利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中日贸易整体被传统海关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中日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上,两国从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下降,但两国之间贸易更加密切,价值分工更加明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贸易格局在加强。
  [关键词]中日贸易;增加值贸易核算;价值增值分解;利益分配
  1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得中日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双边贸易总额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还原真实的双边贸易格局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国内学者做出了诸多有益探讨。如周东明(2012),王久乐(2014)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测算出中日经贸关系具有互补性或者稳定性;如石柱鲜(2010),苏国辉等(2010),刘丽娟等(2014)等学者分析了中日贸易的结构和依存度变化;如陈继勇(2013),罗成(2013)等学者研究了中日双边贸易的收益问题。
  基于增加值视角,张玮等(2013),康振宇(2015)等指出中日双边贸易更趋平衡;蒋庚华(2014)等指出中日双边贸易仍然是以要素相互差异为基础的传统贸易模式为主;黎峰(2015)認为日本的贸易收益率要高于中国。
  这些研究结论总体上较宏观,尚欠缺从产业各部门角度分析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本文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纠正传统海关贸易统计下中日贸易顺差与贸易利益的错配,考察中日两国在不同行业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差异以及在不同行业双边贸易中获利能力的变化,进而挖掘双边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还原中日贸易真实的利益分配,为提升我国对日出口获利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2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的原理是按照增加值的来源核算贸易额,其优点是能够分析一国或者一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增加值贡献率,缺点则是数据收集困难和计算相对复杂。
  2.1 三国增加值出口测算模型
  借鉴Stehrer ( 2012)多边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即一国的增加值出口为:
  其中,(*可以是本国s,贸易国r或者任意第三国t)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为产自s国,在r国吸收的产出向量,为产自*国(*可以是本国s,贸易国r或者任意第三国t),在r国吸收的最终消费品向量, 为*国的单位产出增加值系数向量,G是国家数量。
  2.2 三国价值增值分解模型
  借鉴Koopman (2012)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可以得到s国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其中,和表示本国s和贸易国r的出口总额;将一国的出口分解为9个项目。
  其中,公式第一行表示本国s国增加值出口成分,第二行表示本国s国增加值出口的回流部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本国s国的国内增加值,第三行表示本国s国出口的境外增加值。
  3 贸易利益的分配:双边贸易的价值增值结构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品的生产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贸易利益在国家间的分配变得更加复杂。通过分解中日双边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和境外增加值,从价值增值角度测量中日两国从双边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分配。
  3.1整体层面
  3.1.1中对日出口价值增值分解
  表2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不同来源价值增值进行了分解,从国内增加值角度看:
  第一,国内价值增值在中国对日整体出口中的比重从1995年86.31%下降到2011年80.18%,这意味着中国对日出口的获利能力在逐渐下降;中对日增加值出口以最终产品为导向,相较于日本对中国的增加值出口基本以中间品为导向,这说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通过加工贸易获利的不利地位,中国对日本的贸易收益维持在八成左右。
  第二,“回流”部分比例逐渐增加,即嵌入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间品,经日本加工后被中国以中间品或者最终消费品进口,并被中国吸收的价值比例逐渐增加,表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的中间需求导向有所提高,但是该数据小于日本对中国的回流数据,中国依然处于加工贸易地位,贸易利益更多被日本获取。
  从境外增加值角度看:
  第一,境外增加值比例相应提升,从1995年的13.69%到2011年的19.82%,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价值增值,从11.04%提高到14.37%。这表明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中日贸易中,双边贸易利益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国家之间分摊。
  第二,中国对日本出口中日本价值增值比重相应提高,从1995年的2.66%上升到2011年的5.45%。说明中国对日出口中嵌入在中国产品的日本价值增值在增加,且该数据大于日本对中国出口中嵌入在日本产品中的中国加值增值,说明日本在中日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强于中国。
  3.1.2日对中出口价值增值分解
  表3日本对中国出口进行了价值增值分解,从国内增加值看:
  第一,日本对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趋势,从1995年94.67%下降到2011年87.23%,日本在中日双边贸易中获利能力在逐渐下降,但是该数据大于中国对日本的贸易收益,并且很明显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的增加值出口以中间品为导向,中国依然是日本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收益维持在八点七成,这一数据高于中国。
  第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回流”比例在提升,1995年2.69%提升到2011年5.91%,且大于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回流”。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中间品经中国加工后返销给日本的贸易分工格局,也体现中日两国处在国际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分工地位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日贸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格局在加强,日中贸易更加频繁。   从境外增加值角度看:
  第一,境外增加值比例的相应提升,从1995年的5.33%到2011年的12.77%,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价值增值(从5.02%提高到10.76%),这一数据小于中国对日本出口中的境外增加值数据。表明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中日贸易中,双边贸易利益被其他国家之间分摊;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日对中出口中的境外其他国家对日本利益的侵蚀远小于对中国的贸易利益侵蚀。
  第二,日本对世界出口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价值增值,从1995年0.31%提高到2011年2%,但是该数据小于中对日出口中日本增加值比重,表明中日贸易中日本占据有利地位,获利更多。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中日两国贸易中国内增加值比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两国从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处于下降趋势,但日本的贸易收益高于中国,有益于日本。中国对日本的增加值出口主要以最终消费品导向,日本对中国的增加值出口主要以中间品导向,这反映日本的中间品进口到中国,经中国加工后返销给日本的贸易分工格局,也体现中日两国处在国际价值鏈上游和下游的分工地位差异。中日两国的回流成分上升,中日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且日本的回流比重一直高于中国,这也印证了中国是个加工贸易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劣势。境外增加值中其他国家的价值增值比重上升较快,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国家侵蚀,但是对中国的侵蚀比例及速度明显高于日本。
  4 结束语与启示
  通过增加值核算模型中的价值增值分解模型,对中日双边贸易利益分配进行重新分配,结果如下,
  第一,中日两国在双边贸易中获利能力在下降,中日贸易中境外增加值比例上升,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越来越多被其他国家所分摊;中日两国回流部分占比上升,说明两国之间贸易更加密切,价值分工更加明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贸易格局在加强,。
  第二,中国是个加工贸易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劣势,日本在两国贸易中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上游,具有贸易优势。
  参考文献:
  [1]周东明,吕侠.汇率波动下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中日贸易的经验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2012(9).
  [2]王久乐.中日贸易互补性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4(14).
  [3]石柱鲜,李玉梅,黄红梅.产业结构变化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现代日本经济,2010(4).
  [4]苏国辉,李彬.中日贸易关系20年回顾与展望. 日本研究,2010(3).
  [5]刘丽娟,胡杨.中日贸易相互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2014(3).
  [6]陈继勇,王保双.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研究日.湖北社会科学,2013(6).
  [7]罗成,车维汉.略论中日两国贸易非对称性相互依赖的转换.日本学刊,2013(5).
  [8]JohnsonR C. Five Factsabout Value-Added Exports andTrade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EcnnnmicPerspectives. 2014,28 (2):119-142.
  [9]Maurcr A,Dcgain C.Globalization and trade flows: 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g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Economics and Policy. 2012,3(3):1-27
  [10]Srholec M.High-tech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mptom of technology spurts or illus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 2007,113(2):227-255.
  [11]张玮,张文婷.中美、中日、中欧贸易差额研究—基于所有权视角. 管理世界,2013(11).
  [12]康振宇,徐鹏.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中日贸易分析—基于增加值的视角. 国际贸易问题,2015(4).
  [13]蒋庚华,林丽敏.中日双边贸易分解—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研究.现代日本经济, 2014, (3).
  [14]郑国姣,杨来科.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日服务贸易再考察. 经济问题探索,2015(8).
  [15]]黎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双边贸易收益核算:以中日贸易为例.现代日本经济,2015(4).
  作者简介:
  李明慧(1991、05、29--),女,汉,安徽省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增加值贸易。
  金继红,女,朝鲜族,东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投入产出、增加值贸易。
其他文献
2014年4月10日至11日,“全国电力电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机软起动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湖北襄阳市隆重召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一直是实务界、理论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的错综复杂给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带来了挑战。而在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V OLVO公司是世界第二重型卡车制造商。该公司生产的重型卡车系列车型较多 ,1998~1999年 ,VOLVO公司投资55亿瑞典克郎 (6亿欧元 )完成了1997年之前生产系列车型的全部更新改造。更新改造后的VOLVOFM/FH卡车如今更
目的:探讨基因海量时间序列信号的归类方法.方法:将小波多尺度分析引入,在多个尺度上进行聚类,并结合FCM得到新的聚类算法.结果:应用新的聚类方法,对小脑组织的一组基因芯片
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替的背景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重点领域的变迁与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更新具有一致性,重点领域变迁的实践更为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诸多启示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资本从布尔迪厄正式使用到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已经在国内外
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市是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有职工230万人。近几年来,随着企业改革和改制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明显增多,给企业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充分调动了各地区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地区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虽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地区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这种差异的长期存在和过分拉大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影响到整体经济效率;再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