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生成“意义”研究 ——解析筱原一男建筑观念与实践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是现代建筑语境中的基本议题之一,但此概念常常被固化理解为构造物中力学性质的含义,而实际上“结构”贯穿了西方建筑史的各个重要时期,涵盖的意义也多样。笔者在开展本文前已经铺设了对西方建筑史中有关“结构”的基础研究,并提取出了实物线索与关系线索,实物线索指实物的结构被不同建筑师予以不同的理解和运用线索,关系线索指“结构”成为影响建筑设计背后的理论线索。而本文的研究问题则来自于20世纪50-60年代建筑学受到了语言学“结构”观念(将“结构”理解为一个闭合系统)的影响,使得实物线索骤然转向关系线索,即笔者认为在语言学影响下实物的结构从为“形式”服务的局限中脱离,但转向将“结构”化作建筑的组织架构显得过于直白。而筱原一男则是突破问题的关键,笔者发现他与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尤其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有关联。故本文核心问题是在结构主义背景影响下,筱原一男的“结构”观是什么?在他的建筑中实物结构不再只是承重,而被附加了意义;他的“结构”观又是如何将建筑空间走向“意义”的深度?本文针对筱原一男的社会背景将以“结构主义”方法论、概念词与案例结合的方法来展开研究。通过对筱原一男的文本、案例的共时观察,发现了他宣言式的概念词之间的关联,找到了筱原一男从关注“意义的空间”走向了“意义的生产装置”思路。“意义的生产装置”代表了筱原一男的“结构”观,“结构”表现为建筑装置,为生成“意义”而存在。在筱原一男这里,“意义”可以是来自于日本传统中“非合理性”的内容,即能直接诉诸日本人感性的东西:传统民家中的土间、大黑柱的财富和权力象征、正面性等。“意义”也可以是无机“立方体”内部的垂直通高“龟裂”空间所呈现出的宗教感。“意义”也可以是表达东京城市混沌的拥挤感。“意义”是生发的,在不同建筑设计中随着筱原一男个人的思想转变而转变。而“意义的生产装置”(即“结构”),则主要有两个内在构成:装置的元素和元素的组织,元素可具体化为筱原一男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柱子、斜撑、方形屋顶、素土地面、榻榻米、初等几何图形等内容;而元素的组织原则不是为了达到形式统一的、逻各斯式的结果,而追求各元素自身的功能最大化。本文对筱原一男“结构”观念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最终希望借此研究机会对自身实践以指导和反思,也希望通过学习筱原一男如何从日本传统中提取“结构”从而激发日本人情感的方式,以给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以对照。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方式流转,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要素资源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水平,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此倡议的指引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面临外部国际环境的转变,我国亟需加快发展国际产能合作,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学位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作家茱莉亚·菲利普斯所著《渐逝之地》前两章为源语文本,以读者反应论为指导,从读者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两个角度,探讨其英汉翻译策略。如今女性主义思潮涌动,笔者选择将《渐逝之地》译介至中国,通过呈现国外女性心理及生活状态,既可以丰富国内读者阅读视野,也可为国内女性现状思考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读者反应论是以读者感受为中心的评价理论,它更加注重读者对于文学文本的意义,强调读者的理解是文本
学位
在当代视觉化背景与展厅意识的引导下,书法学习已经不再单纯是书斋中的艺术创作。“大字”行草的“视觉性”是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格外引人注目的话题。书写材料、作品尺寸、书写形式、展示方式的变化都要求书写者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原搬照抄,而是要经过深度思维加工的“变体研究”。笔者以唐代怀素《自叙帖》为研究对象,以明代书家张弼及祝允明等人对怀素的“变体”学习为例,对《自叙帖》中小字简单的变大学习所
学位
城区建设工程在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噪音、扬尘、安全、排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有一系列政策,对降低环境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较多的相关负面报道。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区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摸清相关政策落地情况,研究有效解决办法。本研究通过调查业主、施工方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知及建议,揭示目前相关政策落地现状,提出推动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
学位
提及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大都会想到《呐喊》这幅作品,那是来自欧洲十九世纪末的孤独、压抑或焦虑者的情绪,那声呐喊被刹那间凝固在画中人的面孔上,并蔓延到整座桥。蒙克有很多以桥为题材的作品,《呐喊》中的人物立于桥头,《桥上的女孩们》画的是桥上几个女人的悠闲生活,和《呐喊》不一样的是画面氛围安静而美好,而且蒙克还画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它们的共同点是画面的中心都有一座桥,虽然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气息是截然
学位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从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不同的自然环境往往也造就了相应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艺术家们成长的环境各有差异,因此他们的绘画创作必然某种程度上受到当地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域性的特征也同样可以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之中得到印证。本文主要着眼于苏州地区工笔人物画的色彩风格。通过研究,探索了苏州自然环境与当地审美取向是如何对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表达产生
学位
互动影像装置艺术具有鲜明的引导性、启发性、互动与反馈特征,能够调动观众多维度的感官通道和情感体验。本文立足于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研究,以情感体验设计为方法,归纳运用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情感唤醒等相关理论,并探讨剖析互动影像装置艺术中情感体验设计的策略。其难点在于情感体验由于受个人认知影响,且激发情感的阈值难以量化,因此望从可控方面研究观众的情感模式,更好的调动作品与观众间的体验融合。文章将首先探寻情
学位
南宋画家马远以山水、花鸟、人物俱都精能,独步于当时的宫廷画院。他继承家学,并受到南宋博采众长、博涉多艺的画坛风气影响,成为了一个兼善诸艺的艺术大师,颇具创新精神。他的花鸟画继承并发扬了院体画风,且融入了他山水画的技法,使他的花鸟画呈现出气质疏淡的绘画面貌,在中国美术史上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了丰富的绘画风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本文以现存可考的马远花鸟画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探究马远所处时代的绘画审
学位
该论文从大卫·霍克尼亲自撰写的书籍和作品入手,深入探究为什么大卫·霍克尼不被时代所约束。几十年来一直与时俱进,成为艺术届的常青树。本论文重点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大卫·霍克尼的艺术作品:一个是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另一个就是空间的表现。与此同时,本论文充分结合时代艺术发展的变化,对大卫·霍克尼的作品进行深入探究。该论文主要通过三个板块来分析霍克尼的色彩和空间呈现。第一版块笔者先总体概述霍克尼的个人经历与创作
学位
洗浴是一项与人体皮肤健康、社交尊严等方面息息相关的重要生活习惯,但当老人丧失站立能力且身体逐渐虚弱后,为其洗浴的难度会大大提升,并给老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所以老人及其护理者对自动化、易操作且有效的失能老人身体清洁手段需求非常迫切。本文针对失能老人使用传统淋浴和擦浴方式进行身体清洁存在的护理人员搬运老人困难、老人生命体征波动快、皮肤清洁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微水·净”策略,该策略通过化整为零的思路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