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它不仅影响着银行的盈利、稳定,更是在经济危机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表面上看是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不足1%,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水平。但如此低的不良贷款比率主要是因为历经了几次大幅度政策性剥离,毒瘤依然留在经济系统里。我国在蕴含隐忧的低不良贷款比率情况下,仍需要从内部严格管控信用风险,才能真正化解风险。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更为迫切。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详细阐述各种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发现缺乏宏观经济因素已成为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主要缺点,忽视它的存在必然影响模型的准确性,目前包括国际大型银行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模型当中考量。通过对宏观经济与不良贷款的关系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在诸多研究结果中表明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负相关,且有金融脆弱性等理论支持。然而也有一部分研究得出正相关的结论,而本文从“风险与收益”理念出发分析,认为经济增长是不良贷款的诱因,两者呈正相关。基于前人研究得出两种相互矛盾的结果,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函数回归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动态变化,前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在后期积累更多的不良贷款;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则决定了当期的不良贷款暴露的程度,即经济衰退越严重,银行不良贷款暴露的越多,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呈现负相关。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着重要且复杂的影响,我国在金融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变动愈发明显,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冲击更加值得关注。本人认为我国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应该完善信用风险违约数据库促进我国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发展,提高我国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便于建立合适的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的影响,通过前瞻性的监管指标,及时有效地进行信用衍生品交易,来弱化经济波动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