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子通信技术主要基于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其充分利用了量子相干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探索计算、编码以及信息传输的可能性,为突破经典通信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以及新的途径,且具有绝对保密、传输速度快、通信容量大等优点,它有望解决信息时代每个人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顺利发射升空,以及进行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等重要实验,我国向构建全球安全通信网络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论文以量子通信理论为基础,结合大气和海洋中各种干扰因子对量子光信号传输的衰减模型,详细地研究了各种干扰因子对量子通信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差异性环境背景之下的影响因子与信道参量之间的关系,为量子通信提供参考依据,以增加量子通信的可靠性。首先,研究了灰霾天气条件下,灰霾粒子和水云粒子的不同混合方式对量子卫星通信性能的影响,根据灰霾粒子和水云粒子的谱分布函数和不同混合方式下的消光系数,提出了不同混合方式下混合粒子的粒径比与量子卫星通信信道衰减的关系。针对振幅阻尼信道,分析并建立了不同混合方式下混合粒子粒径比对信道容量、信道误码率和信道平均保真度的影响。然后,根据海水中水色三要素的吸收和散射模型,分析了海水中的叶绿素浓度、光量子信号的波长和水下量子链路衰减的关系;然后针对退极化信道,分析了叶绿素浓度、光量子信号波长对信道容量、信道平均保真度和信道误码率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在进行星潜量子通信的过程中,大气—海水界面的海浪对星潜量子通信性能的影响。根据海浪的谱分布函数以及线性叠加法对海浪的模拟,提出了海面风速、海水波长与星潜量子通信信道纠缠度、信道利用率的关系,并进行了性能仿真。同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量子通信未来的长远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