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和肝纤维化指标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各种类型的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均可导致门静脉高压症的产生(portal hypertension, PHT),其临床表现包括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和脾大。PHT并发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现在比较公认的肝硬化PHT发病机制是门静脉血管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量增多。通过药物治疗可使肝内血管舒张,门静脉血管阻力降低,或使内脏血管收缩,门静脉血流量减少,从而使门静脉压力降低。缬沙坦(valsartan,商品名代文)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Ang-Ⅱ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直接抑制Ang-Ⅱ的各种生理作用,通过改变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和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肝纤维化,治疗PHT。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肝硬化PHT患者血管活性物质ET、NO、TNF-α以及肝纤维化指标TGF-β1、CG、HA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缬沙坦对肝硬化PHT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肝硬化PH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人。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疗程1个月。于入院后次日及1个月后,清晨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胆酸(CG)和透明质酸(HA)浓度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整个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①治疗组在用药后,ET、NO、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ET、NO、TNF-α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用药后TGF-β1、CG和H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TGF-β1、CG和HA浓度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应用缬沙坦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通过改变血管活性物质ET、NO、TNF-α的浓度,降低门静脉血管阻力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二者共同作用可降低门静脉压力;缬沙坦可以通过阻断Ang-Ⅱ与HSC表面的AT1R结合,消除Ang-Ⅱ对TGF-β1自分泌的正调控作用,减轻肝纤维化,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缬沙坦在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纤维化的同时,对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也无明显损害。
其他文献
高压大功率发动机有着比较复杂的工作过程,对零件结构、性能要求比较高。连杆衬套是发动机中重要的零部件之一,与活塞销和连杆小端相连,使连杆小头不用直接接触活塞销,避免磨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减光器的控制系统的上位机实现策略,包括通信原理、软件结构.该系统采用Visual C++6.0提供的串行通信控件MSComm实现上位机与PLC的通信.该方案具有一定的
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公众要求企业越来越多地披露CSR信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CSR划分为基础层、关联层、社会层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CS
众所周知,卡尔曼滤波的成功应用需要事先准确知道观测噪声的统计特性.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不准确的观测噪声统计特性对卡尔曼滤波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可以实时分离信号和
甘肃省是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大省,因此完善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尤为必要和紧迫。提出要围绕"激励创新是源头,有效运用是目的,依法保护是手段,科学管理是基础"这一宗旨,
笔者试从行政复议公信力优越的判断标准和如何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等两个方面,对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问题与同仁们进行共同探讨。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停车场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率两方面,对高等学校校园停车位建立一个评价方案,并提出停车场的层次结构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模
期刊
成形缸的进给传动系统作为激光选区熔化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静动态性能是影响激光选区熔化铺粉精度的关键因素,而进给传动系统的结构直接影响静动态特性的好坏,因此有必要对其
关于市场机制的利弊研究倾向于在规范的福利经济学中进行,以效用为基础的帕累托效率是评价市场机制的标准。但阿马蒂亚森在书中提出,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仅仅以效
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林下植被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起初主要是研究林下植被对立地的指示作用。随后国外许多国家对人工林林下植被的作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