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快速需求,基坑工程的支护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桩锚支护结构是其一种重要的支护形式。但传统的基坑支护中使用的锚索是不可回收的,此时锚索易侵犯临近建筑的地下空间,易引起地下环境污染,成为后续工程的地下障碍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预应力可回收锚索加排桩的支护形式得到快速的发展。本文在前人调查研究以及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佛山CBD基坑中使用的一种预应力可回收锚索进行了工厂材料强度实验、极限承载力实验、张拉实验和应变实验,并通过监测数据探索预应力可回收锚索的不同的破坏阶段和形式、承载体锚固长度计算公式、极限承载力计算以及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和变化规律,并应用软件模拟基坑开挖与锚索内力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预应力可回收锚索在不同条件下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式,总结形成了预应力可回收锚索的受力的三种形式,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和分析。(2)预应力可回收锚索的承载体存在一个合理的长度,它是经济效益和有效受力段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发现锚索承载体的有效长度约为2.4m。(3)可回收锚索的种类和形态特别多,锚索的承载力计算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计算公式。针对实际工程中应用的预应力可回收锚索,通过实验推导此可回收锚索的极限承载力表达公式。(4)通过对锚索16个月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锚索的预应力损失值为12%~25%,且损失值的85%集中在前2天,后期虽有波动但总体损失较少;同时总结和分析了预应力可回收锚索的受力随基坑开挖的关系,阐述了锚索损失的主要原因和减少损失的措施。(5)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排桩侧向变形、土体侧向位移、地面沉降和水位变化等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分析预应力可回收锚索施工钻孔引起的水土流失对这些监测项目的影响。通过改良施工机械套管和施工工艺来解决锚索钻孔流失水和砂的问题,以减少地面沉降量,同时讨论基坑监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