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的变革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o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变革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马克思社会时空理论,进而探寻了社会时空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社会时空的内涵、本质和一般特征。实践活动是社会时空的产生、发展的源泉和本质,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时空不断拓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信息化的现实,指出科学技术在社会时空变革中的作用,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变革的条件和表现,并概括出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的总特征。最后深入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变革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并提出合理利用社会时空资源的措施。 分析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变革的条件,对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的特征的整体概括及其对合理利用社会时空资源的探讨是本文的新意所在。
其他文献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一生所追求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和中国向何处去”。在美国汉学家艾恺著
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一旦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势必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最终将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本文从宏观视角,研究和探讨了国家专利战略的起源、演变与发展,揭示了在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传统企业层面的专利战略上升为宏观层面的国家专利战略的必然性,指出了企业因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的博弈和较量,而政府干预和调配创新资源,实施国家专利战略,则是一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本文还对目前理论界所提出的国家专利战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
东北大学远德玉教授是从事技术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是我国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他以科技史为研究基点,涉足了技术本质、技术发展战略、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