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针给药主动靶向APCs的脂质体经皮疫苗递送系统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iaon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疫苗接种方式主要为皮下或肌肉注射,存在顺应性差、免疫效率低、易产生耐受等问题,因此顺应性更好、更方便、高效的新型疫苗接种方法和递送系统研究一直是免疫学和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经皮免疫(T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TC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免疫接种策略,它是将抗原和佐剂局部应用于皮肤而诱导产生全身免疫反应的新方法,可以克服目前注射接种方式存在的缺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障碍是皮肤表层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使疫苗的大分子抗原物质难以通过皮肤表层而进入富含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的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微针(Microneedles)是指通过微电子机械工艺技术(MEMS)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级,长度100μm以上呈针状的复杂结构,材料可以为硅、聚合物、金属等。微针作为药物传输系统可有效克服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同时具有精确、无痛、高效、便利的优点,已成为大分子抗原分子的透皮递送的最有效手段。在皮肤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内分布着大量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其未成熟亚型郎格汉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它们均可有效的摄取、处理和提呈外来抗原,并在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后有效激发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因此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被认为是疫苗接种的最佳部位之一。利用微针给药系统将抗原递送到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由其中的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处理抗原,发挥抗原提呈作用,可激发有效的全身免疫应答。本研究以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模型抗原,成功构建了可主动靶向DCs的免疫脂质体疫苗递送系统,结合微针透皮给药机制和促进大分子抗原透皮效果研究,开展其作为经皮主动靶向疫苗递送系统体内外特异性靶向DCs能力及机制、免疫脂质体对DCs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经皮免疫效果及机制等研究,分析其免疫应答的特点,初步阐明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途径。第一部分中我们采用薄膜分散法成功的制备出了包载OVA抗原的脂质体,再利用巯基化试剂将抗DCs表面特异性CD11c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巯基化,使其与脂质体膜材中的马来酰亚胺基团反应共价连接于脂质体表面,成功的制备纯化了包载OVA抗原主动靶向DCs的免疫脂质体,实验中同时制备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OVA蛋白双荧光标记免疫脂质体用于后续靶向性和抗原摄取实验研究。对制备得到免疫脂质体的粒径、形貌、包封率、Zeta电位等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单克隆抗体与脂质体的连接率和免疫脂质体表面连接单抗的DCs结合活性。结果表明脂质体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在145-160nm范围,与未结合单克隆抗体的脂质体相比较,靶向免疫脂质体的平均粒径稍有增大,Zeta电位变化较小,测定得到CD11c单克隆抗体与脂质体连接率为(77.6±3.2)%,流式细胞术检测证明了CD11c单克隆抗体连接到脂质体表面后,仍然保持了与CD11c分子的特异结合活性,激光共聚焦实验也证明了DCs靶向免疫脂质体的成功制备。第二部分探讨了微针作用促进大分子抗原载体透皮作用的效果与机制。研究发现微针处理可大大提高免疫脂质体及其包裹大分子抗原的经皮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表明微针透皮给药方法具有较好的经皮促渗效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微针处理皮肤后双荧光标记免疫脂质体透皮效果的观察表明,免疫脂质体及其包裹大分子抗原可通过微针阵列在皮肤表面穿刺出的微孔通道进入皮肤内,并可在皮肤近200μm深度观察到显著的荧光,说明免疫脂质体及其包裹的抗原蛋白可有效的被递送进入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上部。而实验中也观察到皮肤毛囊也可作为免疫脂质体及包载抗原进入皮肤的通道。通过台盼蓝染色、HE染色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直观、清晰的表征了使用的金属微针阵列穿刺后皮肤的角质层和真皮层的药物传输通道的形成和微观物理形态改变,印证了微针阵列促进药物透皮的机制。还利用经皮水份流失TEWL测定说明了微针阵列穿刺后表皮透过能力的变化,发现无论是小鼠或人体皮肤,微针处理均可明显增加其TEWL值,表明微针穿刺一定程度破坏了皮肤的表面结构,增加了皮肤的通透性。但同时微针穿刺的皮肤刺激反应评价的结果也说明微针透皮具有较好的使用安全性。第三部分中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证明了制备的DCs靶向免疫脂质体体外对DCs具有特异靶向性。同时该主动靶向的免疫脂质体可有效促进DCs表型的成熟,使细胞表面Iab、CD40、CD80、CD86等表面分子的表达提高。同时免疫脂质体还可有效促进DCs对抗原的摄取和吞噬,并刺激DCs分泌功能性细胞因子TNF-α,说明免疫脂质体可有效促进DCs的功能成熟,有利于其免疫提呈功能的发挥。研究结果还表明DCs靶向免疫脂质体促进抗原摄取的机制是免疫脂质体的单克隆抗体与其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同时在体实验中观察到DCs可将摄取的免疫脂质体及其包载抗原有效的递送至引流淋巴结和脾脏等次级淋巴器官。第四部分我们以表面特异表达OVA抗原的EG7-OVA肿瘤细胞为模型,通过免疫后小鼠的荷瘤实验,观察了微针作用后DCs靶向免疫脂质体经皮免疫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DCs靶向免疫脂质体经皮免疫组小鼠的肿瘤生长较缓慢,生存期明显延长。对小鼠体内OVA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的测定表明,DCs靶向免疫脂质体经皮免疫有效激发了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更有意义的是,研究中发现该免疫脂质体微针经皮免疫在小鼠体内产生了更高的IgG1/IgG2a抗体滴度比,说明该免疫方法激发的免疫应答是Th1偏向的,更有利于细胞免疫的产生。通过进一步检测DCs靶向免疫脂质体经皮免疫在小鼠体内激发细胞免疫的情况,发现该免疫脂质体抗原载体系统微针经皮免疫后,可以强烈活化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产生OVA抗原特异性的CTL,充分激发了细胞免疫应答。与之对应,霍乱毒素CT作为经皮佐剂或直接皮下注射免疫虽然同样可激发Th1型的应答,但其作用机制与DCs靶向免疫脂质体单独经皮免疫可能有一定的不同。本研究在微针给药系统基础上,利用单克隆抗体的主动靶向性,采用化学交联技术将针对DCs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连接到脂质体表面形成主动靶向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脂质体,可有效的将免疫脂质体所包裹的大分子抗原特异高效地转运到树突状细胞,增加其对抗原分子的内吞、摄取和提呈,并激发了更有效的免疫应答。该研究结合了微针和免疫脂质体两种技术,发挥微针皮层定位和免疫脂质体特异细胞靶向的特性,实现微针到活性表皮层及单克隆抗体到抗原提呈细胞的二次定位,达到主动性的双重靶向功效,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免疫新方法,在抗病毒、抗肿瘤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江苏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但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差异,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城市化发展出现了明显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作为当代“恐怖小说之王”的斯蒂芬·金曾直言受到爱伦·坡作品的影响,我们在其作品(恐怖小说或科幻小说)中也可以找到不少明显或隐匿的这种影响的痕迹。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
在我国大部分的医疗器械企业当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支持,这就使得在医疗器械行业的税收筹划上,没有办法做到合理性,也正是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导致我国医疗器械
民间金融是一种被排斥在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之外而得不到现有经济金融政策和法律支持的具有的浓厚自由化、市场化色彩的体制外金融活动;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亦被称为非正规
多孔分子筛材料因具有孔径可调、有序度高、较佳的催化吸附性能、良好的电磁性质并且易于剪裁等特点,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拓宽其在分离、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邹承鲁先生近六十年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邹承鲁先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生产率,而且其学术影响力显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李逵是《水浒传》中备受喜爱的形象之一。李逵这个形象有其独特的生成演变过程。在元杂剧中,李逵这个形象就已经基本成型,并且具有比小说《水浒传》更多样的性格特征。本文试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四次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的梳理分析发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具有五大特点: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的配置标准越来越高;随着办学
目的:对药用植物舞草的组织形态进行鉴别,为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进行原植物鉴定和组织切片、粉末制片、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的鉴别.结果:发现舞草茎的横切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