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PVT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1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PVT 45例为血栓组,未合并PVT 169例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包括血栓弹力图(TEG)相关参数(R值、K值、α角、MA值、CI值)、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清总蛋白(S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门静脉主干(MPV)宽度、门静脉入肝血流速度(PVV)、脾脏厚度、肠系膜上静脉(SMV)宽度、脾静脉(SV)宽度、Child-Pugh分级。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WBC、NEUT、RBC、RBC、HGB、PCT、MPV、PT、APTT、INR、AT-Ⅲ、STP、ALB、GGT、ALP、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无关(P>0.05)。而MPV宽度(t=-12.368,P<0.01)、PVV(t=7.347,P<0.01)、脾脏厚度(t=2.478,P<0.05)、SMV宽度(t=5.368,P<0.01)、SV宽度(t=2.860,P<0.01)、FIB(t=-2.093,P<0.05)、DD(Z=-5.992,P<0.01)、PLT(Z=-2.464,p<0.05)、AST(t=3.552,P<0.01)、ALT(t=2.608,P<0.05)、TBIL(t=3.003,P<0.01)、DBIL(t=2.750,P<0.01)、R值(t=3.314,P<0.01)、K值(t=2.744,P<0.01)、α角(Z=-3.953,P<0.01)、MA值(Z=-1.964,p<0.05)、CI值(Z=-3.581,P<0.01)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DD升高、PVV减慢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为1.696、0.632。结论:肝硬化PVT的形成与MPV增宽,PVV下降,脾脏厚度增加,PLT、FIB、DD水平升高,AST、ALT、TBIL、DBIL浓度增加,R值、K值缩短,α角、MA值、CI值延长多种因素相关,血清DD>3.06 mg/L、PVV<14.16 cm/s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