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龙峡景区位于山西壶关县太行山南段的主脊地带,为国家级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旅游业是当地居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峡谷景区内山体陡峻,断层发育,岩体破碎,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影响旅游业的经营和发展。本文将青龙峡景区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区,旨在为景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依据,保护景区游客和居民安全,保障景区的安全运营。本论文依托“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及地质环境评价”项目,以壶关太行大峡谷东部的青龙峡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收集分析前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在遥感解译以及无人机三维建模的基础上开展1:2000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全面掌握青龙峡景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基于Arc GIS软件的栅格叠加分析功能,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分别对青龙峡景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展开评价,将两者相乘计算出青龙峡景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灾害风险等级区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青龙峡景区发育52处崩塌和17处滑坡,共69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较小,崩塌主要发育拉裂式和倾倒式,滑坡主要发育推移式。地质灾害主要沿郊沟河和青龙峡两侧发育,在人类活动时期、雨季、春季冻融发生灾害的概率大。研究区夏秋季多暴雨且时间集中,短时强降雨易使斜坡失稳。青龙峡景区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到断层、地形地貌、岩溶以及地层岩性的影响,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对灾害的诱发作用明显。(2)运用Rockfall Analyst软件,对倾倒式、拉裂式、滑移式等崩塌类型以及高位崩塌的典型灾害点的落石运动轨迹进行模拟,分析其运动特征和影响范围,用类比法确定崩塌灾害的影响范围,并结合现场调查的滑坡灾害影响范围,绘制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面积分布图。(3)根据灾害调查结果,并分析研究致灾因素,选取灾害点密度、坡度、高程、地层岩性、断层、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7个评价因子,建立青龙峡景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因子权重系数,通过Arc GIS软件中的栅格叠加功能计算出危险性栅格。根据计算结果,将青龙峡景区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区。极高危险区面积2.02km2,发育31处地质灾害点,包括河东村、大河村、杨家池村、青龙峡旅游区、大河漂流以及女娲洞旅游区等。高危险区面积2.79km2,发育24处地质灾害点,主要包括景区西南部和北部的沿河谷地带。中危险区面积2.91km2,发育6处地质灾害点,主要包括大林背、杨景寨、岭东村等自然村。低危险区面积2.44km2,海拔相对较高,发育8处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青龙峡旅游区两侧。(4)根据逐村走访调查和资料收集,并考虑研究区的旅游属性,选取居民人口、旅游人口、道路桥梁、旅游设施、居民建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评价因子,建立青龙峡景区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的权重系数,将青龙峡景区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等级的易损区。极高易损区面积0.13km2,包括青龙峡景区一线天和大河漂流沿线两侧。高易损区面积0.29km2,包括大河村、河东村以及小九寨-青龙瀑-情人湖一线。中易损区面积0.66km2,主要包括前脑村、岭东村、后脑村以及S327省道两侧。低易损区面积9.06km2,此区域坡体陡峻,宜居面积少,人类活动程度差。(5)根据青龙峡景区危险性和易损性的评价结果,叠加相乘计算风险性,并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等级的风险区。极高风险区面积0.38km2,占景区面积的3.77%,空间上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主要包括大河村北部、青龙峡底部、大河漂流两侧等。高风险区面积0.72km2,占景区面积的7.14%,主要沿S327省道两侧分布,包括杨家池村东部、河东村北部、西脑村西部等自然村。中风险区面积3.59km2,占景区面积的35.43%,主要分布在极高风险区与高风险区两侧50m~500m的范围内。低风险区面积5.45km2,占景区面积的53.66%,大部分区域为植被茂密、地形起伏较大的无人区。(6)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提出了治理检测、群防群策以及地质灾害知识普及等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为青龙峡景区的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