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和课堂实际教学探讨语码转换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论证课堂语码转换的模式及其功能,有效地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教学实践。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双语教育研究,随后受到世界其它各国语言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从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课堂语码转换。研究人员发现,课堂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普遍的教学现象和教学策略。他们认为师生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并不是因为能力缺陷,而是为了有助于理解和学习。自加拿大的沉浸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较大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主张以英语为无标记语言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母语,目的在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英语输入。但是,通过对东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的研究和调查,作者发现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教师们感到在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与多数研究人员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课堂语码转换现象引起了语言教师的强烈关注。目前的研究试图找出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功能和作用、教师使用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用策略的动机以及语码转换对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语码转换的定义、种类以及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并且对东北大学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实料搜集;应用顺应理论和标记模式,对课堂上搜集的教师语码转换的实例进行了语用功能分析;对10名教师和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从双方的不同视角深入探讨和分析了教师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同时对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语码转换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语码转换这一语用策略,它对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保证学生最大量的目的语输入的前提下,教师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具有语用功能的语码转换可以减少学生紧张情绪,提高对目的语的输入和吸收,达到促进课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