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以建设用地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越多越好、占用位置越近越好”、“耕地、基本农田避让建设项目”的思想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潜意识”,这直接导致了耕地被建设用地切割、分离,耕地经营规模不断减小。耕地地块零星、细碎化和“各自为战”的经营方式,给农业生产要素的运用,人为地增设了不必要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农业规模化发展角度,探索构建以保障粮食规模化生产为导向的划定方法,客观地测算基本农田划定中单个图斑的适度规模值和最小划定面积,为基本农田调整完善提供一种规模尺度,初步实现优质、集中连片耕地的优先划定。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市区为例,借助最新的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将市区范围内的耕地图斑划分了两个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对2013年度耕地多种经营模式分析和土地流转流向情况分析,将家庭承包经营确定为主导经营模式;结合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确定了规模评价的主导作物和标准耕作制度。在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率等理论的指引下,采用包络分析法对样点调查数据进行评价,测算了不同同质区的不同适度规模和最小划定面积,构建了图斑规模分值计算公式:最后探讨基于耕地适度规模评价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的可行性。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测定了中等地同质区和低等地同质区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最小划定面积分别为0.8747公顷和0.5733公顷;建立了图斑规模分值计算公式。通过基于耕地适度规模评价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科学、有效的剔除了低规模的基本农田图斑。通过研究,成功减少碎图斑1154个,调整后,单位图斑面积较调整前提高了18.37%,耕地平均质量等由14.52上升至14.50等,实现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度提升的同时,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布局更加合理。运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GIS成果数据搭建数据处理平台,附加农业管理部门的种植成本、产量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模型的分析,构建了以粮食规模化生产为导向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