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哇巴因增高豚鼠心室肌细胞内钙的可能途径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心苷在临床治疗充血性心衰已有百年历史,其治疗机制一直认为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Na+浓度([Na+]i)增加,在通过Na+/Ca2+交换升高细胞内钙([Ca2+]i),进而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而使心衰得以治疗。但强心苷在体外抑制Na+,K+-ATP酶的最低浓度=10-4mol/L,而几种强心苷有效控制心衰的血浆浓度均在10-9~10-8mol/L之间,均远低于其抑制Na+,K+-ATP酶的最低浓度。而且来自多种组织(人和动物)和多种方法的实验资料均证实如此低浓度的强心苷不仅不抑制反而兴奋或不影响Na+,K+-ATP酶活性。如Hougen等采用铷86摄取方法测定钠泵功能的实验提示低浓度强心苷的强心作用与抑制Na+,K+-ATP酶活性无关;本课题组Gao等和尹京湘等在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钠泵电流时发现,10-9~10-8mol/L的双氢哇巴因(DHO)可明显兴奋Na+,K+-ATP酶;苏素文等在正常或心衰离体豚鼠心脏观察到,低浓度毒毛旋花子苷原(Str)均可在增强心脏收缩功能的同时兴奋或不影响Na+,K+-ATP酶活性。但兴奋Na+,K+-ATP酶的结果是减少[Na+]i,进而使[Ca2+]i降低,收缩力下降,难于解释低浓度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即强心苷的Na+,K+-ATP酶抑制机制难以解释其对充血性心衰的治疗作用。 增加[Ca2+]i是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因素,那么,低浓度强心苷是通过何种途径增加心肌[Ca2+]i的呢?最近Xie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国际上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但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的细胞也发生损害,从而使治疗不能顺利进行。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中药中寻找抗肿瘤效果好、毒副作用低的成分是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途径。 选6种中草药作为抗肿瘤中药材的研究对象:豆科植物野百合、唇形科植物香茶菜、桔梗科植物半边莲
[目的]:  1.筛选高良姜促成骨分化的活性组分。  2.探讨H2O2诱导产生氧化应激引起成骨细胞损伤和凋亡以及高良姜抗骨质疏松活性组分的干预作用。  3.阐明H2O2诱导产生氧
[目的]:  1.观察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miR-21的表达情况、JNK/AP-1通路的激活情况及黄芩汤的干预作用。  2.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JNK/AP-1信号通路对m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