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主要农作物施肥模型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取土化验分析方法,探明了隆尧县土壤养分现状、等级分布、时空演变及变异规律;并通过布置田间肥料、肥效试验获得基础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对不同肥力地块的氮、磷、钾施用量及作物产量进行拟合,建立冬小麦-夏玉米一元二次施肥模型、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同时对该县土壤供肥能力、肥料产量贡献率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隆尧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冬小麦-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通过施肥模型得出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施肥量。这对指导隆尧县冬小麦夏玉米科学合理施肥,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丰收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得到的结论总结如下:  (1)土壤有机质为16.7g/kg,土壤全氮为1.1g/kg,土壤碱解氮为105.6mg/kg,土壤有效磷为22.8mg/kg,土壤速效钾为146.0mg/kg,土壤有效铁为7.3mg/kg,土壤有效锰为23.5mg/kg,土壤有效铜为1.5mg/kg,土壤有效锌为2.1mg/kg。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大小排序为褐土>潮土>盐土>风沙土,全氮为褐土>潮土>风沙土>盐土。有效磷为褐土>潮土>风沙土>盐土。速效钾为:风沙土>潮土>褐土>盐土。有效铁为:潮土>盐土>褐土>风沙土,有效锰为:潮土>盐土>褐土>风沙土。有效铜为:潮土=盐土>褐土>风沙土。有效锌为:褐土>潮土>风沙土>盐土。  (2)通过利用一元二次、三元二次方程对高、中、低肥力地块氮、磷、钾施肥量及产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及拟合。建立冬小麦-夏玉米氮、磷、钾肥一元二次施肥模型和三元二次施肥模型。综合两种施肥模型得出冬小麦-夏玉米氮、磷、钾肥合理用量范围,其中冬小麦高肥力地块氮、磷、钾的经济用量分别为16.12-17.89kg/667m2、8.31-8.86 kg/667m2、8.42-9.23 kg/667m2;中肥力地块氮、磷、钾的经济用量分别为16.5-16.6 kg/667m2、7.23-7.4 kg/667m2、8.17-9.91 kg/667m2;低肥力地块氮、磷、钾的经济用量分别为12.86-13.18 kg/667m2、8.5-9.22 kg/667m2、6.41-6.68kg/667m2。夏玉米高肥力地块氮、磷、钾的经济用量分别为14.82-16.01 kg/667m2、2.5-3.77 kg/667m2、7.03-10.32 kg/667m2;中肥力地块氮、磷、钾的经济用量分别为13.03-15.9 kg/667m2、4.13-4.31kg/667m2、6.38-8.36 kg/667m2;低肥力地块氮、磷、钾的经济用量分别为10.93-12.33kg/667m2、3.34-3.41kg/667m2、5.17-6.06kg/667m2。  (3)冬小麦氮肥产量贡献率为24.5%-30.8%,磷肥产量贡献率为12.7%-28.8%,钾肥产量贡献率为12.3%-20.8%;夏玉米氮肥产量贡献率24.8%-26.4%,磷肥产量贡献率为2.6%-11.1%,钾肥产量贡献率为5.2%-10.2%。  (4)冬小麦高肥力地块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分别为75.5%;86.8%;87.7%,中肥力地块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分别为74.5%,87.3%,86.3%。低肥力地块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分别为69.2%,71.3%,79.2%。玉米高肥力地块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分别为73.6%;97.4%;94.8%。中肥力地块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分别为74.1%,88.9%,92.6%,低肥力地块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分别为75.2%,89.4%,89.8%。土壤养分供应能力表明,该县土壤养分限制谱序为N>P>K。
其他文献
期刊
轴流脱粒与分离装置工作时谷物流作螺旋运动,脱粒柔和且工作时间长,脱粒和分离比较充分,在脱净率、破碎率、分离率等项目方面都优于切流,其分离能力足以取代庞大的逐稿器并缩少机
耕地的大量占用和低效利用极大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法增加粮食产量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对耕地集约利用,能大幅地挖掘耕地的潜力
由于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发展中普遍化的问题,并不断向中、小城市蔓延发展,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战略将更多地依赖于小城镇建设来推动全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城市雨水资源,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研究了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总结分析城市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雨水利用的发
混凝土拱坝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一类重要的挡水建筑物,其坝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是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8.0对坝顶溢流式和坝身表
本文通过对20根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梁)的受力性能,如极限承载力、裂缝宽度和变形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