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讨赖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本底环境脆弱、敏感,生态问题突出。因此,评价其生态安全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讨赖河流域(甘肃段)为例,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选择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框架,对2000、2015年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借助Linkage Mapper软件工具提取最小成本路径、基于电路理论连通度模型构建次优生态廊道,并利用Barrier Mapper识别障碍点。最后,提出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从面积来看,2000、2015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低度安全等级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68%、61.25%,高安全区、较高安全区仅占总面积的13.93%、15.80%。从空间分布来看,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000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高度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地区,该区域林地、草地分布较广,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状况较好;较高安全区主要分布于中部灌溉农业区,但金塔县、嘉峪关市、酒泉市肃州区城区由于开发力度大,生态安全等级较低;低度安全区以裸岩、裸土、沙地等威胁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015年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由未利用地开垦得来的新增耕地为中度生态安全等级,嘉峪关市城区、酒泉肃州区市区较低生态安全等级区面积随着城市扩张而增大。(2)基于生态源地、最小成本廊道、次优廊道、障碍点识别结果,构建并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面积约为3165.41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破碎化程度高,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地区及中部金塔县、嘉峪关市、肃州区的农业区,北部戈壁滩植被覆盖度低,无生态源地分布,南部生态源地对流域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最小成本路径共1122条,共长3468.150km,其中较大阻力廊道有242条,分布在距离相对较远且相隔裸岩、裸土等阻力较大的源地间;中等阻力廊道有386条,大部分分布在祁连山地区的生态源地间;较小阻力廊道有494条,主要分布于中部耕地斑块间。次优潜在路径和最优路径分布比较一致,均集中分布于流域中南部耕地、草地、林地等斑块间,北部裸岩裸土区几乎无廊道。影响廊道与源地分布的障碍点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耕地区及南部祁连山山区斑块间的裸岩、裸土及稀疏草地区。(3)在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优化时,讨赖河流域应因地制宜,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生态恢复和改善。本文将讨赖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格局优化分区划分为三大区域:(1)生态稳定区。该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为裸岩、裸土等未利用地,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在该区域应当维持现有生态环境稳定,防止沙漠化进一步蔓延。(2)生态发展区。该区主要位于中部耕地区,人口密度高、水土资源需求较大,应严格遵循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原则,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3)重点保护区。该区主要为祁连山脉的草地、林地等,相间分布裸岩、裸土、稀疏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应加强退化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