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38例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加深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通过检测WT1、CD31在其中的表达水平,研究WT1和CD31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内的表达及意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间诊断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病例38例。所有病理切片经2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检确诊。(2)按临床表型不同,分两组:斑块组和隆起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HE及Masson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对照观察瘤组织的病理学特征。(3)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WT1、CD31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内的表达。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男27例,女11例,年龄1Y6M-10Y3M,平均年龄4Y10M。发病部位:头颈部7例,躯干13例,上肢8例,下肢10例。均为单发肿块。27例临床表现为高凸隆起或轻微隆起,11例呈扁平斑块样,触诊时皮下可及包块。其中6例突起肿块表面肤色正常,其余均呈红色或青紫色。肿块皮表粗糙,大小不等。光镜下瘤组织呈小叶状,小叶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由大量微血管组成,腔内衬以内皮细胞。小叶中央见不规则星状管腔。经进一步观察,可见:(1)隆起组:15例见内皮细胞核呈靴钉样突起;21例见管腔扩张、管壁增厚,腔内含血栓;3例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1例小叶周围见成片淋巴管结构;1例见小灶钙化;15例切缘处及真皮浅层瘤小叶可见多少不等的脂肪组织长入瘤小叶内;3例见成片脂肪组织增生,整个小叶呈现"蛛网状"结构。Masson三色染色见瘤小叶内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较明显。(2)斑块组:与隆起组相比,可见小叶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明显丰富。11例均见内皮细胞核呈钉突样;5例小叶周围见成片淋巴管结构;3例见血栓。Masson三色染色血管壁内未见胶原纤维增生。(2)WT1阳性表达定位于胞浆,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小叶内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表达,阳性部位与其他组织分界清楚,瘤小叶间隔内的畸形大管腔为阴性。WT1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内和脉管畸形间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值<0.01),在斑块组与隆起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值<0.05)。CD31弥漫阳性,包括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瘤体内小管腔、中央引流血管及小叶间的畸形大管腔的内皮细胞均有较强阳性表达。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间阳性表达率无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值P>0.05),但在斑块组和隆起组内表达强度具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值<0.05)。WT1和CD31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内的表达呈正相关(Person相关检验,r=0.384,P<0.05)。结论(1)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两种临床表型中以隆起型明显多见,且肿块增大更为显著。两种表型镜下表现存在部分差异:隆起型组织病理常显示瘤小叶内瘤细胞数量减少,钉突样细胞明显减少,管腔扩张,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增生,脂肪组织增生,呈血管瘤缓慢、不全消退的图像,消退从皮下浅层、切缘处向瘤组织中央进展。而斑块型的组织病理显示瘤组织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丰富、密集,钉突样细胞无减少,无脂肪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无增生,呈未消退图像。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好。(2)WT1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内均呈阳性表达,并且WT1与CD31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可能共同调节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