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总黄酮对大鼠体内雷公藤甲素药物动力学、组织分布和排泄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菟丝子总黄酮对雷公藤甲素的药物动力学、组织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初步从药物相互作用角度探讨菟丝子总黄酮和雷公藤甲素配伍减毒的机制。  方法:运用TOF-MS/MS确定雷公藤甲素的特征离子,以Target enhancment增强雷公藤甲素母离子(m/z361.16),采用HPLC-TOF-MRM测定单独给药和同菟丝子总黄酮联合给药后大鼠血浆、组织和排泄物中雷公藤甲素的浓度,比较单独和联合给药后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排泄的差异。  结果:药动学实验结果:以2.8 mg·kg?1的剂量单次灌胃给予大鼠雷公藤甲素后,药物的Cmax为552.38±44.619 ng·mL?1,Tmax为0.25±0.09 h,AUC0-t为539.965±39.951 ng·h·mL?1,AUC0-∞为578.806±48.757 ng·h·mL?1,t1/2为1.855±0.351 h。以雷公藤甲素2.8 mg·kg?1、菟丝子总黄酮52 mg·kg?1联合给药后药物的Cmax为335.001±41.724 ng·mL?1,Tmax为0.750±0.125 h,AUC0-t为420.880±42.1690 ng·h·mL?1,AUC0-∞为440.111±47.421 ng·h·mL?1,t1/2为0.888±0.112 h。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药物能广泛分布到心、肝、脾、肺、肾、睾丸等组织中,其中肝、肾中浓度较高。单独给药组0.25 h时各组织中雷公藤甲素药物浓度已达到较高水平,除肝脏外其余各组织中雷公藤甲素均在0.5h到达峰值,肝脏在1h左右药物浓度最大。0.5-1h肝脏中始终保持较大的药物浓度,峰浓度137.7±21.7,肾脏峰浓度101.2±21.9。菟丝子总黄酮与雷公藤甲素联合给药组,0.25 h时各组织中雷公藤甲素药物浓度已达到较高水平,除肝脏外其余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均在0.5h到达峰值,肝脏中达峰时间为1h左右。0.5-1h肝脏中始终保持较大的药物浓度,峰浓度128.5±31.2,肾脏峰浓度99.1±15.6 ng·g1。排泄实验结果:单独给药组8h后,排泄样本中未检出。在给药后2到4个小时期间,雷公藤甲素主要通过尿液排泄,有相当于总排泄量0.11%的雷公藤甲素随尿液排出,0.03%的雷公藤甲素随粪便排出,总排泄量约为0.13%。联合给药组8 h后,排泄样本中未检测到雷公藤甲素。同单独给药组一致,给药后2-4 h,排泄速度最快。粪便中雷公藤甲素的排泄速度缓慢,尿液中远高于粪便,有相当于总排泄量0.21%的雷公藤甲素随尿液排出,0.02%的雷公藤甲素随粪便排出,总排泄量约为0.23%。  结论:联合给药组AUC显著低于雷公藤甲素单独给药组,消除速率增加,表明菟丝子总黄酮在降低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同时,加快了雷公藤甲素的血浆清除率。同单独给药组相比,联合给药组分布和消除曲线相对平缓,分布浓度降低,菟丝子总黄酮使得雷公藤甲素的作用更为缓和。同时联合给药组显著增加了雷公藤甲素在尿液中的排泄量。联合给药组菟丝子总黄酮对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排泄的影响效果非常有限。雷公藤甲素可能大部分通过肠道菌群、肝脏、酶的作用被转化为了代谢产物。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评价何首乌生品与炮制品在降脂方面的差异;并利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吸收情况,为寻找何首乌降脂活性的主要活性物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高脂饲
本论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对华丽芒毛苣苔、具斑芒毛苣苔,椭圆线柱苣苔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第二章对华丽芒毛苣苔、具斑芒毛苣苔和椭圆线柱苣苔的各提取部位及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筛选。第三章,综述了苦苣苔科植物的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分类学研究现状,以期对其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第四章对海州常山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华丽芒毛苣苔、具斑芒毛苣苔和椭圆线柱苣
学位
随着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转变.图书馆作为储存时代文化资料的单位,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为了使图书馆
研究背景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属于茜草科Rubiaceae钩藤属Uncaria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作为中药正品钩藤来源的一个种。大叶钩藤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之功效,是中医临床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的常用中药。作为中药钩藤,传统的药用部位是带钩茎枝,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钩藤叶这一部位的化学成分与带钩茎枝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