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作为自然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多雨地区和干旱少雨地区都极为重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之下,建筑小区普遍存在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基于国家对海绵城市的大力推广,海绵型建筑小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与传统建筑的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饱含大量生态营造经验和人民智慧的劳动产物,以应对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及与水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无论是抽象的设计观念、思维,还是具体的营造设计技术,传统民居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本文首先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演变及排水意识的形成进行归纳总结。水在传统民居中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对于聚落从早期的分布及地域性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和夯土墙为主,所以特别注重防雨防潮。在建造技术条件落后的古代,结构材料和地形气候条件严重限制了建筑营造活动,各地区的民居建筑在选址布局、排水系统等方面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次,根据不同建筑的结构类型与用材,结合各地区降雨量的分布、地形特点等,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雨水系统进行划分,选取五种典型传统民居的雨水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对其设计理论和营造技术进行探讨。传统民居是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水环境的场所,人们因地制宜对自然水环境进行选择规划,并围绕着水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营建原则、组织手法。这些手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存、发展的需求,更对传统民居环境起到了优化作用。虽然各地风俗习惯、气候条件各有差异,但在处理雨水系统时,大多数传统民居都会与聚落完善的整体水系结合,一并设计。最后,通过对传统民居雨水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汲取人类文化中丰富的水伦理精神,掌握民居营建中结合地形、气候和技术的经验,一方面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保护我国古代建筑遗产,将历史经验与当代环境相融合,更好的传承古代建筑雨水系统;另一方面重新审视当代建筑雨水系统,为专业人员在建筑雨水系统设计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应对策略。现代居住建筑若想达到与自然水环境的和谐共生,首先要处理好建筑、场地与降雨的关系,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的内涝、水资源短缺及径流污染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