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小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MR表现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射频消融(RFA)治疗后早期(1月内)MR表现及变化规律。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进行射频消融术的35名小肝癌患者(40个病灶),观察射频治疗前后病灶MR信号特征,记录RFA术后24小时内及术后一月病灶平扫、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同时测量比较RFA治疗前后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平扫T1WI中,RFA术后24小时内病灶均呈高信号,部分中央相对等低信号呈靶样改变(n=17);一月后,大部分病灶呈靶样改变(n=32);T2WI中,术后24小时内病灶主要呈相对等低信号伴周围高信号水肿带(n=33);一月后,8个病灶呈相对稍高信号。增强后,RFA术后24小时及一月均主要表现为周边连续或不连续环形强化。DWI中,术后24小时内射频区域以相对等低信号为主(n=31);一月后,大部分病灶呈整体(n=21)或部分(n=7)稍高信号。ADC值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RFA后24小时内及一月ADC值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0)。结论: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及规律,动态随访能反映相应病理变化过程,评估治疗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帮助临床疗效判断及方案制定。第二部分小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后肝内远处复发:临床及早期影像学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肝内远处复发(IDR)的临床及早期影像学危险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进行射频消融术的35名小肝癌患者(40个病灶),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指标及RFA治疗前后病灶MR信号特征,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肿瘤肝内远处复发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检验表观弥散系数(ADC)对IDR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4-45月,平均22.1月)。35名患者中,20例(57.1%)在随访期间发生IDR。1年及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7%及6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 g/d1(P=0.026),多发病灶(P=0.032),射频边界<3 mm(P=0.0074),术后24小时内病灶周边无或不连续强化(P=0.001),术后一月病灶周边无或不连续强化(P=0.043)以及术后一月射频中央区域T1高信号(P=0.004)与IDR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g/dl(P=0.032),多发病灶(P=0.012),术后24小时内病灶周边无或不连续强化(P=0.001),及术后一月射频中央区域T1高信号(P=0.003)为IDR的独立危险因素。ADC值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对IDR的预测效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24/0.519/0.771)。结论:术前白蛋白<3.5g/dl,多发病灶,术后24小时内病灶周边无或不连续强化,及术后一月射频中央区域T1WI高信号与HBV相关小肝癌患者RFA后肝内远处复发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