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一直进行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出现松动,涌现出各种社会团体。在社会学的视角中,作为社会层面代表的社团与作为国家层面代表的政府发生的互动,成了探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在中国的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难以用一个固定的关系模式来描述。本文采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关注社团生存的制度环境,即社会建构的规范对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研究社团在非协调的制度环境下的运作策略,以及社团与政府合作的制度创新所包含的意义。本文着重将问题集中在有关社团所处的制度环境及社团的行为特征方面,并希望通过社团与政府之间的具体互动关系去认识社团的地位、与政府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由此反映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
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意义以及这一领域以往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第二章介绍文章的分析框架、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制度环境的变迁以及现阶段制度环境的确立;第四章论述了本文的个案——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既定制度环境下的理性运作策略;第五部分,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与政府合作创办的非营利机构罗山市民会馆为例,论述了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的意义所在;第六章是结论和讨论。本文认为,当前中国非协调的制度环境,既约束着非营利机构的生成与生存,又为非营利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发展的空间,这与社团的策略运作相关。中国目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体现出一种复杂的趋向,即一方面在某些方面国家对社会逐渐放权,与社会的关系在走向进一步的分离;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走向进一步的结合。在社区服务等领域,社团与政府之间合作的制度创新已经开始,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国家与社会之间更具协商性而非命令性的新型权力关系正在逐步形成,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在逐渐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