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广西藤县舞狮变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藤县舞狮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悠久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雄健、独特、惊险,动作形态生动、美观、逼真,是一项集武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2004年广西藤县狮队夺得第六届世界狮王争霸赛冠军,并赢得“东方狮王”称号,这是中国狮队首次夺得世界舞狮冠军,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与反响。2011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布广西“藤县狮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广西藤县舞狮是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藤县民众集体创造力与聪明智慧的良好体现,也是广西藤县特定文化生境下的产物,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生着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与“乡土社会”紧密相连的广西藤县舞狮由一项传统的祭祀祈福活动发展变迁成综合性的竞技体育项目与娱乐表演节目。广西藤县舞狮形式、内容、功能的变迁,为探析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变迁过程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本。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深描地方性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变迁的具体过程,并对地方性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形式、内容、功能与历史作用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在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目前学界现有关于对地方性舞狮个案变迁过程进行深层次考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学理探讨与分析,因此在社会变迁视角下推演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过程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聚焦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以广西藤县舞狮个案为研究对象,以广西藤县舞狮变迁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学质的研究范式,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考据广西藤县舞狮的起源,划分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历程,历时性的深描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内容及其过程,最后探讨分析促使广西藤县舞狮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广西藤县舞狮美好的发展图景提出期许与展望。目的是为了弘扬地方舞狮文化,加强地域文化交流,增强族群认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及其发展提供经验。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广西藤县舞狮是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唐朝年间,缘起于民间的祭祀祈福活动,经过岁月的洗礼发展变迁成综合性的竞技体育项目与娱乐表演节目。二、以时间为节点将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历程分为传统自在(缘起-1965年)、缓慢停滞(1966-1976年)、丰富蓬勃(1977年-至今)3个阶段。三、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一)、传统自在阶段(缘起-1965年):1、服装道具:制作粗糙,表演道具主要用茅草、竹藤扎制而成,没有统一的表演服装;2、价值功能:娱乐功能、调控功能、心理慰藉功能、教化功能;3、组织机构:主要由村落宗族组织机构组织开展;4、传承方式:民间师徒传承以及自发性学习传承为主;5、表演程式:以大肚佛引狮、采青狮、凳狮、炮狮、狮子过龙门、戏螃蟹等传统表演程序为主;6、表演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的民俗节庆活动中进行。(二)、缓慢停滞阶段(1966-1976年):因为“大跃进”以及“破四旧”之风盛行,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舞狮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狮头被烧毁,其他表演道具也被没收,藤县舞狮偃旗息鼓,狮放南山十余年之久。(三)丰富蓬勃阶段(1977年-至今):1、服装道具:舞狮道具制作材料从传统的竹藤、木、纸、布向现代化的化纤、金属、兔毛、塑料转变,舞狮服装设计新颖,款式各具特色,富有时尚元素和个性特征,而且更加耐用、美观、轻便;2、价值功能:健身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3、组织机构:主要以政府牵头组织开展为主,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为辅;4、传承方式:民间师徒传承与学校系统教学传承并举,提高了藤县舞狮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率;5、表演程式:不仅有传统的大头佛引狮、采青狮、凳狮还有高桩狮,但主要以高桩狮表演为主;6、表演场域:在农村民俗节庆活动中出现之外,也频繁活跃在国内外舞狮竞赛与表演舞台。四、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特征:服装道具从传统到现代、价值功能从娱神到娱人、组织机构从民间到政府、传承方式从自发性到系统化、表演程式从简单到综合、表演场域从农村到城市。五、广西藤县舞狮变迁是多方面力量综合助推作用下的结果:社会变迁是前提条件、文化主体诉求改变是根本动因、文化自觉中族群身份彰显是主要动力、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精英助推是外在推力、文化发展中国家自上而下关注是现实基础。
其他文献
范文澜先生编著的《中国通史》中定公元386年为南北朝之始,这一年即北魏登国元年。由拓跋鲜卑的胡文化与中原汉文化、西域文化等多文化相融合积淀的历史文化,是我国石窟艺术鼎盛发展的温床,先后成就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巩县石窟,在这些石窟中莲花装饰图案所传递的佛教文化和艺术氛围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石窟纹饰是人类将世间的美好长久保留的一次实验,在双手的刻画下,刻刀与岩石相互碰撞
为研究中柱失效工况下楼层数、跨数和跨距等因素对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基于ABAQUS显式模块,建立二层四跨、三层四跨、四层四跨、三层六跨、三层两跨、跨距增加的三层四跨、跨距缩小的三层四跨平面子结构模型。采用拆除构件法,在七个平面子结构模型拆除中柱后进行非线性静力Pushdown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从二层依次增至四层,结构的峰值荷载不断提高;随着跨数的增加,结构的峰值荷载变化较小;模型跨
本文基于原版书阅读教学实践,结合联系真实生活的写作任务设计方式,尝试构建以问题为驱动的“以写促读”教学模式,以此探索如何在原版书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循环,以课内写作促进课外同主题阅读,充分发挥“写”对“读”的促进作用。
现如今我国应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各个领域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为各行业的管理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各大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就需要在大数据视域下,将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和软件到自身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促进企业自身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转型和发展,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提升数据处理以及财务管理
本文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学习、优化组织生活、勇于实践创新4个方面,提出“深扎理想信念之根”“深扎理论学习之根”“深扎组织生活之根”和“深扎实践创新之根”的方式方法,探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质效的可行路径。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主要动因,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尊重表扬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游戏教学、开展师生互动等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乐学""善学"的目的。
玻璃纤维无捻粗纱是由成百上千股细小的纤维组合而成,基于此种结构,导致在复合材料拉挤或拉挤缠绕工艺生产过程的断裂视觉特征难以识别。此外在生产过程中,其形状会随着纱架、分纱板的抖动发生变化,对断纱的视觉检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拉挤生产线的纤维检测依然采用经验丰富的人工检查方法。为提高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的可靠性,本文将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算法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拉挤成型工艺中断纱的识别算法,解决断纱的
结构的连续性倒塌一直是土木工程领域关注的焦点,而梁柱节点作为结构体系传递荷载的关键部位,其一旦遭受破坏,就可能造成结构连续性的倒塌倾覆,进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简要介绍了整体结构的两种不同的连续倒塌的形式以及四类主要的抗倒塌设计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抗连续倒塌模式、抗连续倒塌机制以及抗连续倒塌性能3个方面总结了节点破坏导致的连续性倒塌研究现状。结合应用及研究热点,从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角度分别对装
为探究不同去柱工况对多层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分别对中柱失效和角柱失效工况的2层2跨钢框架梁-柱子结构进行Pushdown加载试验,研究其在倒塌过程中的抗力曲线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中柱失效下钢框架主要依靠弯曲机制和悬链线机制抵抗外加荷载,且悬链线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角柱失效下钢框架主要依靠弯曲机制抵抗倒塌,且由于空腹效应的存在,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倒塌承载力。随后通过有限元软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