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藤县舞狮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悠久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雄健、独特、惊险,动作形态生动、美观、逼真,是一项集武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2004年广西藤县狮队夺得第六届世界狮王争霸赛冠军,并赢得“东方狮王”称号,这是中国狮队首次夺得世界舞狮冠军,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与反响。2011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布广西“藤县狮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广西藤县舞狮是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藤县民众集体创造力与聪明智慧的良好体现,也是广西藤县特定文化生境下的产物,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生着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与“乡土社会”紧密相连的广西藤县舞狮由一项传统的祭祀祈福活动发展变迁成综合性的竞技体育项目与娱乐表演节目。广西藤县舞狮形式、内容、功能的变迁,为探析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变迁过程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本。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深描地方性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变迁的具体过程,并对地方性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形式、内容、功能与历史作用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在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目前学界现有关于对地方性舞狮个案变迁过程进行深层次考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学理探讨与分析,因此在社会变迁视角下推演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过程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聚焦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以广西藤县舞狮个案为研究对象,以广西藤县舞狮变迁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学质的研究范式,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考据广西藤县舞狮的起源,划分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历程,历时性的深描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内容及其过程,最后探讨分析促使广西藤县舞狮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广西藤县舞狮美好的发展图景提出期许与展望。目的是为了弘扬地方舞狮文化,加强地域文化交流,增强族群认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及其发展提供经验。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广西藤县舞狮是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唐朝年间,缘起于民间的祭祀祈福活动,经过岁月的洗礼发展变迁成综合性的竞技体育项目与娱乐表演节目。二、以时间为节点将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历程分为传统自在(缘起-1965年)、缓慢停滞(1966-1976年)、丰富蓬勃(1977年-至今)3个阶段。三、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一)、传统自在阶段(缘起-1965年):1、服装道具:制作粗糙,表演道具主要用茅草、竹藤扎制而成,没有统一的表演服装;2、价值功能:娱乐功能、调控功能、心理慰藉功能、教化功能;3、组织机构:主要由村落宗族组织机构组织开展;4、传承方式:民间师徒传承以及自发性学习传承为主;5、表演程式:以大肚佛引狮、采青狮、凳狮、炮狮、狮子过龙门、戏螃蟹等传统表演程序为主;6、表演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的民俗节庆活动中进行。(二)、缓慢停滞阶段(1966-1976年):因为“大跃进”以及“破四旧”之风盛行,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舞狮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狮头被烧毁,其他表演道具也被没收,藤县舞狮偃旗息鼓,狮放南山十余年之久。(三)丰富蓬勃阶段(1977年-至今):1、服装道具:舞狮道具制作材料从传统的竹藤、木、纸、布向现代化的化纤、金属、兔毛、塑料转变,舞狮服装设计新颖,款式各具特色,富有时尚元素和个性特征,而且更加耐用、美观、轻便;2、价值功能:健身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3、组织机构:主要以政府牵头组织开展为主,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为辅;4、传承方式:民间师徒传承与学校系统教学传承并举,提高了藤县舞狮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率;5、表演程式:不仅有传统的大头佛引狮、采青狮、凳狮还有高桩狮,但主要以高桩狮表演为主;6、表演场域:在农村民俗节庆活动中出现之外,也频繁活跃在国内外舞狮竞赛与表演舞台。四、广西藤县舞狮的变迁特征:服装道具从传统到现代、价值功能从娱神到娱人、组织机构从民间到政府、传承方式从自发性到系统化、表演程式从简单到综合、表演场域从农村到城市。五、广西藤县舞狮变迁是多方面力量综合助推作用下的结果:社会变迁是前提条件、文化主体诉求改变是根本动因、文化自觉中族群身份彰显是主要动力、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精英助推是外在推力、文化发展中国家自上而下关注是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