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皮酚(Paeonol)又称牡丹酚,是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根皮和萝摩科植物徐长卿Pycnostelma Paniculatum (Bunge)K . Schu全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镇静、催眠、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丹皮酚在临床上主要是以多味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复方应用(伤痛酊、双丹口服液、伤湿涂膜剂、克乳痛胶囊等),也有以单体形式给药,上市的制剂主要有丹皮酚注射剂、丹皮酚片以及丹皮酚软膏。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痛、胃痛和其他疼痛、湿疹、过敏性皮炎等,具有较好疗效。本研究将丹皮酚用于经皮给药,克服了治疗湿疹、过敏性皮炎等传统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大的缺点,而且具有副作用小、携带方便、持续起效等优点。但由于其水溶性差、熔点低、易挥发、稳定性差等缺点,增加了其经皮给药剂型选择的难度。微乳(microemulsion,ME)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经皮给药载体,为解决水难溶性药物的经皮吸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微乳已用于许多药物如利多卡因、吲哚美辛、雷公藤内酯等透皮制剂的研究。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具有增加亲脂性或亲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提高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等优点,因此微乳用于经皮给药目前已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将丹皮酚制备成微乳经皮给药系统,可望为丹皮酚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有效的新剂型。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处方和制备工艺,并按优化处方制备丹皮酚微乳凝胶,对各体系体外透皮吸收进行评价,同时考察了微乳制剂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以及稳定性等。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LC-MS方法研究了大鼠经皮给予丹皮酚微乳、丹皮酚微乳凝胶以及市售软膏后,皮下组织、血液中丹皮酚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对其药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第一部分处方前研究本研究建立了体外测定丹皮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色谱柱:Diamond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3nm。药物浓度与峰面积之间成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符合分析要求。同时考察了丹皮酚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各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等理化性质。第二部分丹皮酚微乳的制备通过考察丹皮酚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以及油相的粘度,选择肉豆蔻酸异丙酯为微乳的油相。通过伪三元相图的制备,进行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各组分比例的选择。通过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出微乳的最优处方,优选的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卵磷脂-烷基葡萄糖苷-1,2-丙二醇-水(0.58∶0.3∶0.6∶0.45∶3)。通过载药量和制备工艺优化,确定丹皮酚微乳最大载药量为1%,制备工艺为滴加法。第三部分丹皮酚微乳的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考察建立了丹皮酚微乳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三批微乳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制剂质量符合要求,并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理化性质进行考察。微乳稳定性的初步考察表明,室温放置6个月,微乳外观、粒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第四部分丹皮酚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体外经皮吸收评价确定了丹皮酚微乳凝胶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考察。将丹皮酚微乳、丹皮酚微乳凝胶、丹皮酚饱和水溶液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微乳、微乳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47.846μg·cm-2·h-1、103.760μg·cm-2·h-1和70.401μg·cm-2·h-1,12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657.179μg·cm-2、1266.484μg·cm-2和881.217μg·cm-2,可见微乳、微乳凝胶的经皮渗透作用明显优于丹皮酚饱和水溶液。第五部分丹皮酚微乳经皮给药系统药代动力学研究本研究将微透析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相结合,利用皮肤、血液同步微透析技术原位、在体、实时监测了丹皮酚在大鼠皮肤、血液中的浓度,获得丹皮酚在大鼠皮肤、血液中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曲线。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XTerraR MS C18column,2.1mm×150 mm,5μm,(美国Waters公司);流动相:甲醇:水(85:15,v/v);流速:0.3mL/min;柱温:40℃;进样量:5μL;运行时间:3min。质谱条件为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源(ESI源);负离子选择离子监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为m/z=122;毛细管电压为4000V;干燥气流速为8L/min;干燥气温度为350℃;雾化器压力为40psi;裂解器电压为105eV;碰撞能量为20。丹皮酚在5.2521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均小于7%。体外回收率的测定采用浓差法(增量法、减量法),体内回收率的测定采用减量法。体外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线性探针及同心圆探针增量法和减量法在一定的流速下,不同浓度对线性探针的相对回收率的影响很小,且两种方法测得的回收率在不同浓度下基本保持一致,线性探针体外回收率的测定结果为64.06%±5.04%,同心圆探针体外回收率的测定结果为30.38%±5.37%。结果表明,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丹皮酚的药动学研究,浓差法中的减量法(即体内研究中的反透析法)可作为体内微透析研究中丹皮酚回收率的测定方法。体内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线性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回收率为69.71%±4.80%,同心圆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回收率为51.63%±7.28%。丹皮酚微乳经皮给药后皮下组织中非结合型药物药动学参数为:AUC0-660=(334917±10064.2)ng·min/mL,AUC0–∞=(348321.3±9459.8)ng·min/mL,Cmax=(3212.5±166.5)ng/mL,Tmax=(60±0.0)min;丹皮酚微乳经皮给药后血液中非结合型药物药动学参数为:AUC0-660=(34368.7±2122.8)ng·min/mL,AUC0–∞=(47809.7±1604.1)ng·min/mL,Cmax=(208.6±15.1)ng/mL,Tmax=(76.7±5.8)min。丹皮酚微乳凝胶经皮给药后皮下组织中非结合型药物药动学参数为:AUC0-660=(958176.0±49107.1)ng·min/mL,AUC0–∞=(1074505.0±25745.8)ng·min/mL,Cmax=(3825.1±826.5)ng/mL,Tmax=(240.0±113.1)min;丹皮酚微乳凝胶经皮给药后血液中非结合型药物药动学参数为:AUC0-660=(56142.4±12832.4)ng·min/mL,AUC0–∞=(74385.6±17172.8)ng·min/mL,Cmax=(211.6±21.5)ng/mL,Tmax=(130.0±14.1)min。丹皮酚市售软膏经皮给药后皮下组织中非结合型药物药动学参数为:AUC0-660=(84513.5±23977.3)ng·min/mL,AUC0–∞=(90674.8±25416.0)ng·min/mL,Cmax=(485.1±355.7)ng/mL,Tmax=(60.0±30.5)min;丹皮酚市售软膏经皮给药后血液中非结合型药物药动学参数为:AUC0-660=(67200.8±40771.9)ng·min/mL,AUC0–∞=(78282.6±36704.6)ng·min/mL,Cmax=(285.6±222.6)ng/mL,Tmax=(40.0±23.1)min。可看出丹皮酚微乳在局部给药后可在皮肤两侧快速形成较高的浓度梯度,在60min时就达到最大药物浓度,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缩短时滞。而丹皮酚微乳凝胶在给药后其11h的AUC明显高于丹皮酚微乳,丹皮酚微乳凝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乳粘度低,给药量损失大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丹皮酚微乳、微乳凝胶与市售制剂相比,在皮肤中的储留远远高于市售软膏,微乳凝胶与市售软膏具有相近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为丹皮酚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新药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方法借鉴,有望为临床皮肤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