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口蘑为我国著名的草原蘑菇圈产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兼药用价值,但由于掠夺性开发及驯化工艺的滞后,导致这一珍稀物种濒于灭绝。本文利用PCR-ITS指纹技术对试验室保藏的几株疑似蒙古口蘑菌株进行了鉴定。选出一株蒙古口蘑菌株,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响应面曲线法对其液体培养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比较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各种成分的差异,以期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本论文主要试验结果和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PCR-ITS指纹技术对分离得到的三株疑似菌株进行分子鉴定获得一株准确的蒙古口蘑菌株Tr12。2、对菌株Tr12进行培养基初筛,得到基础培养基为PGA,组分为葡萄糖20g/L、蛋白胨5g/L、K2HPO41g/L、KH2PO4 0.5g/L、MgSO4 0.5g/L。同时确定培养最佳温度25℃,液体培养时间13d,初始pH6.5。3、以PGA为基础培养基,经单因素试验得到影响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主要有:葡萄糖浓度、碳氮比、CaCl2浓度;培养条件主要有: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采用响应面法,得到菌株的最佳摇瓶液体培养工艺为:培养基成分:葡萄糖31.84g/L、蛋白胨20.5g/L、CaCl20.39g/L;液体培养参数:接种量14.51%、装液量100ml、摇床转速88rpm。优化后的生物量干重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9.9%。4、对液体培养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到其菌丝体生长方程为: y =13/(1+5.312×e-0.97.92x5、利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子实体和菌丝体(培养条件优化前与培养条件优化后)的营养成分,经对比得到:(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生产的蒙古口蘑菌丝体在营养成分上与野生子实体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性不大。(2)摇瓶液体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及营养含量以及培养条件的改变影响菌丝体的营养成分。(3)经过优化后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氨基酸总量增加40.7%;粗蛋白增加13%;总糖增加68.12%;粗脂肪增加136.83%;矿质元素总量增加241.94%;维生素总量(VA+VE+VB1+VB2)增加5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