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升陷汤治疗杂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加味升陷汤益气升提、活血化瘀法的效果,为进一步扩大加味升陷汤的适应范围,也为异病同治开辟一条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课题采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杂病气虚血瘀证患者81例,依病种分为5组:消渴病占24例,瘿病占20例,肾系疾病占13例,疼痛类疾病占10例,其他疾病占14例,所有患者给予加味升陷汤。观察疗程4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中医证候、临床症状等指标。疗程结束后进行观察数据的整理和汇总,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①经治疗后81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显示痊愈0例,显效17例,有效6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②81例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值<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消渴病组,瘿病组,肾系病组,疼痛类疾病组,其他疾病组,5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值均<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积分前后差值经组间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值大小依序为瘿病>消渴病>其他疾病>疼痛疾病>肾系疾病。显示瘿病疗效尤为显著。③从中医证候分型来看,分为气虚证、血瘀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湿浊证、湿热证、肝郁证共8个证型,全体患者各证型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减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组各证型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各证型(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各证型积分均降低,其中以气虚证和阴虚证明显;气虚证积分前后差值,5组组间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小依序为消渴病>瘿病>其他疾病>疼痛疾病>肾系疾病;阴虚证积分前后差值,5组组间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小依序为消渴病>瘿病>肾系疾病>疼痛疾病>其他疾病。显示消渴病在气虚证和阴虚证疗效最为明显。④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症状积分来看,全体患者的各症状积分(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懒言、舌体胖淡、脉细、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脉络瘀血、肌肤甲错、痛经色黑血块、善忘、舌紫暗瘀斑)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下瘀斑积分治疗前后无变化(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消渴病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较治疗前下降(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无变化(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瘿病组治疗前后FT3、FT4、TSH均无变化(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病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无变化(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体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指标均无变化(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升陷汤对气虚血瘀证患者能显著改善中医证候,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消渴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