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高、过成熟页岩微观孔隙发育及储气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赣北地区高、过成熟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储气性能,论文采用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方法分析了样品的孔隙结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核磁共振方法测定了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扫描电镜实验观察了孔隙形态、类型,并结合Arc GIS技术统计分析了孔隙数量、面孔率。并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探讨了影响赣北高、过成熟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赣北高、过成熟页岩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及赣北高、过成熟页岩储气性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赣北高、过成熟页岩孔隙结构多样,有狭缝状、无规则开放孔及墨水瓶孔,其中墨水瓶孔居多。孔径主要分布于微孔、小孔(360nm),平均孔径略大。孔隙类型主要为脆性矿物粒间孔、溶蚀孔,同时见大量的有机质孔。比表面积偏小(0.21716.4283m2/g,均值7.1734m2/g),孔隙度较大(0.4%18.4%,均值4.14%),渗透率较小(0.00250.0163×10-3μm2,均值0.00985×10-3μm2)。基于Arc GIS孔隙表征发现各孔隙类型的形态多样,孔径大小表现为:脆性矿物孔>粘土矿物孔>有机质孔的趋势。(2)粘土矿物的含量与类型对高、过成熟页岩孔隙发育都有影响,与孔容呈一定的正相关,与平均孔径、孔隙度呈负相关。而脆性矿物恰好与粘土矿物相反。有机碳含量与孔隙孔容、孔隙度呈正相关。随着干酪根类型由腐泥型到混合型,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变大。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表现为,低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孔容、孔隙度随着成熟度减小,高、过成熟阶段,孔容、孔隙度随成熟度不断增大,而比表面积整体上随着成熟度的升高而降低。主要是由于低成熟阶段,由于孔容、孔径随成熟度增大而逐渐减小,部分小孔演化为微孔,这个阶段孔隙比表面积会短暂的增加,高、过成熟阶段孔容、孔径随之不断变大,而大孔径对比表面积贡献有限,从而导致比表面积减小。(3)赣北地区高、过成熟页岩样品吸附能力较强。但是赣北高、过成熟页岩的有机质成熟度与气体吸附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高、过成熟阶段,页岩比表面积减小导致吸附能力减弱。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与最大气体吸附量呈正比。不同的有机质类型吸附能力不同,腐泥型小于混合型,腐泥型小于腐植型。孔隙度与甲烷最大吸附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孔隙度直接控制着页岩气的含量大小。表明高、过成熟页岩中页岩气主要是以游离态赋存在孔隙中,相对少的部分以吸附态赋存。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化工企业的废气排放量也呈现出了快速的上升趋势,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同时,煤化工废气通常是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的生态环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能明显改善汽车在冰、雪、湿滑及沙地等弱附着路面的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目前,国外已有装备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产品和专利的车辆问世。国内在驱动防滑控制
地层中裂缝的渗透性相对较好,裂缝不但是油气的储集空间,而且是油气的运移通道,也就是说,地层中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通性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因此,寻找构造相对稳定的裂缝发育区是构
振动拌和是强化混凝土生产过程,提高搅拌质量和效率,节能降耗的较为经济的方法之一,现已被各国学者所认可。但由于振动装置与混合料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涉及机械振动学和混凝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更为频繁,严重威胁着南部县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1年至2007年南
液态铅铋合金氧测控作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抑制结构材料腐蚀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开展氧测控技术研究,自主研制液态铅铋氧测量及控制实验装置,并基
碳酸盐岩礁和滩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理想储集场所,它们主要是由生物构筑而成的一种特殊碳酸盐岩构造体,又是碳酸盐沉积中主要的含油气沉积类型,有着广阔的含油气潜力。但是,由于
阿里巴巴集团在2007年成功上市,在香港创造了当地科技股有史以来公开发售冻结资金之最,谱写了一个没有复制美国硅谷商业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的经典故事。由此,阿里巴巴立足于
威胁华北型煤田太原组煤层安全开采的主要水源为奥陶系灰岩岩溶水,深入研究肥城煤田奥陶系灰岩岩溶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肥城以及整个华北型煤田深部煤层开采矿井水的防治具有实际指导价值。本论文在地质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总结煤田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涌水量资料、突水资料、岩溶陷落柱资料、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等,从宏观方面间接研究奥灰岩溶横向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包括如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