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社会阶层与自我信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应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应激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应激是指有机体在受到真实或潜在威胁刺激时,内稳态受到威胁而表现出生理和行为上适应性反应的状态。根据应激刺激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两种类型。其中,慢性应激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应激,它具有反复性、间歇性或持久性,构成了个体难以适应或解决的严重威胁。相
学位
学位
童年创伤被定义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造成伤害、潜在伤害或伤害威胁的任何行为或不作为,会改变与情绪有关的潜在神经生物结构和连接。童年创伤研究中的一个焦点是创伤个体的情绪过程。童年创伤个体在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上会发生一些改变。童年创伤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性,一种可能的机制是与依恋相关的过程。即童年创伤增加了不安全依恋的风险,与不安全依恋相关的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可能会影响个体情绪相关信息的处理。但是该理
学位
学位
亲密关系一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但是伴侣相处间难免出现摩擦和冲突,从而滋生对伴侣的暴力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给当代成年人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一种不依赖于现实接触的、可以随时发生的亲密关系暴力也日渐严重,即亲密关系网络暴力。国外研究发现,成人依恋是诱发此类危害性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但目前国内对亲密关系网络暴力的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并存在以
学位
孤独的人格理论(characterological theories of loneliness)认为,某些人格特质会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交意愿与社交行为而导致孤独感。该理论指出了可能引发孤独感的内在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程度高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者通常兼具低社交意愿与社交回避行为,因此推断神经质可能通过社交焦虑而导致孤独感。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横断与纵向双重视角来构建
学位
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研究所关注的是人们在面临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冲突时如何判断和决策,现实和实验的证据表明人们并非以完全理性原则进行决策。由此产生的行为经济学认为是各种认知偏差阻碍了人们的完全理性行为,与此同时,进化博弈论从适应性的角度赋予了认知偏差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焦点放在诱饵效应引发的认知偏差对社会困境实验中合作行为的积极影响上,发现可以利用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也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以往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和更严重的抑郁症状。留守儿童抑郁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与父母长时间分离造成家庭系统的不完整,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了影响。长期的亲子分离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相当大的情感成本,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