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详细研究阐述了4种甲壳动物:蚤状溞(Daphnia pulex)、糠虾(Mysis Latreille)、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扫描电镜的研究显示:蚤状溞复眼无眼柄,为座眼,位于头部背面中央靠前下方,左右复眼相互靠拢愈合成一个圆球形复眼。组成复眼的小眼圆形,周围有环状隆起,小眼的数量约22个,平均面积约318.92μm2,小眼之间的间距较大。糠虾成体的复眼呈近3/4椭圆球形,着生在较粗大的眼柄上,复眼球体直径略粗于眼柄直径。小眼面呈正六边形,仅在复眼与眼柄交界处有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小眼。每个小眼的面积约为157.16μm2 。复眼上小眼的数量约600多个,每个小眼之间以浅沟为界,界限分明。糠虾幼体期复眼的发育还不完善,组成复眼的小眼仅为圆形的泡状浅突,相互间距大。复眼的增大在幼体期主要是由于小眼表面积增大引起的,在仔虾期后主要是由于小眼数量增多引起的。斑节对虾复眼呈近圆球形,眼柄较细长,组成复眼的小眼为方形,面积约1139.06μm2,每个复眼约由80000多个小眼组成,复眼与眼柄交界处界限明显,该处的小眼也比较规则。锯缘青蟹复眼呈半球形,着生在较粗长的眼柄上,复眼与眼柄间界限明显。复眼由小眼组成,背面有一拇指状的无小眼区。复眼的表面积约为23.7m m 2,每个小眼的面积约为25.4μm2,每个复眼约由930000多个小眼组成;小眼呈长六边形,每个小眼之间界限分明,以浅沟为界,但是幼蟹的小眼却多数为四边形。透射电镜研究结果显示:蚤状溞小眼的折光部分含有两个成角膜细胞,五个晶体细胞,两个支持细胞;感光部分含有五个小网膜细胞,总计每个小眼含14个细胞。感杆束较短,上粗下细,横切面显示感杆束不规则,不同细胞伸出的微绒毛在感杆束中形成不同的区域,区域间存在较大空隙。小网膜细胞中富含色素颗粒,从蚤状溞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说明其感光器属于较原始模式。糠虾四个晶锥细胞组成的晶椎独特,两个细胞位于远端,电子较致密,另两<WP=5>个细胞围绕在其两侧,向近端体积逐渐增大,电子较疏松,其中一个延伸至最近端与感杆束相连。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复眼的感光系统,在远端感杆束直径大,约为8.4μm,感杆束与小网膜细胞的面积比较大,因此小网膜细胞为围绕感杆束的薄层细胞质,排列紧密;在近端,感杆束直径变小直至消失,小网膜细胞排列较疏松,由远至近,体积逐渐缩小,最后形成轴突传导视觉。斑节对虾的晶锥由4个晶锥细胞构成。由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小眼的感光系统,小网膜细胞含有线粒体、多囊体、内质网、色素颗粒等多种细胞器,在结构上呈现十足目长尾类特征,感杆束直径大,达9.25μm,小网膜细胞中的色素颗粒分为大小两种,感杆束周围的膜下储泡囊小,在近端未发现短尾类小网膜细胞周围常见的近端色素细胞。斑节对虾近端小网膜细胞中另一个特征是有许多空泡,细胞器集中在小网膜细胞边缘。锯缘青蟹由11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复眼的感光系统,分成上下两部分。4个小网膜细胞位于感光部分的远端,7个小网膜细胞构成了感光系统的近端主体,上下两部分有重叠。小网膜细胞伸出的微纤毛组成的感杆束呈楔形,上下有时有扭曲。两部分的小网膜细胞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含有线粒体、多囊体、内质网、色素颗粒等细胞器,但上部的4个小网膜细胞的胞质比较致密。锯缘青蟹的感光系统有两种类型的的感光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的研究表明,甲壳动物不同种类复眼的形态和结构有较明显的差别,与进化程度有关,越高等的种类,组成复眼的小眼数量越多,小眼的超微结构越复杂;还与生活习性有关,浮游生活和滤食性的种类,复眼较简单,而游泳及底栖爬行的种类,特别是猎食性种类,复眼的结构越复杂,感光功能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