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例炎症性肠病临床回顾及随访分析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bib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人群,以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点的疾病,目前其病因不明,病程上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为特点,近期研究认为其与不同个体遗传背景的差异、异常自身免疫的形成、环境变迁、饮食结构及肠道菌群改变等多种因素改变相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等,病情加重可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泌尿、呼吸及皮肤等肠外系统症状,而当疾病迁延时则可出现肠道穿孔、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治疗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制剂(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agent,IA)及生物制剂(biological agent,BA),均通过抑制自身免疫水平而发挥作用。因IBD患者不同的肠镜下表现及疾病行为,将其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主要损伤及侵犯肠道粘膜层,病变蔓延常呈现“倒灌”现象,即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并逆行向近段发展,但不继续向上进展累及回肠及空肠,另外其肠镜下病变呈弥漫性分布,最初表现为粘膜血管模糊及粘膜充血水肿,随后病情加重可出现糜烂及浅溃疡且触之易出血,当疾病处于恢复期时可出现粘膜桥等改变,极少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肠管僵硬及狭窄。后者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但以回盲部受累为多,肠镜下亦可出现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浅溃疡等表现,但延肠管纵行方向的裂隙溃疡,以及节段分布的铺路石结节为其特征,因其在疾病行为上具有穿透及侵袭性,临床上极易出现肠管狭窄及穿孔等情况。典型的UC及CD易于区分,但有部分CD于起病初期为UC的表现,甚至有起病初期被误诊为阑尾炎或结肠肿瘤,术后病理活检才得以证实为CD,故临床上鉴别较为困难。本资料回顾了我院10年间IBD患者的就诊资料,总结UC、CD在流行病学上的特点、疾病表现及行为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特异性的镜下表现,同时还分析了两者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疾病对患者营养状况的不同影响。并电话随访其并发症发生率(frequency of complication,FOC)、上皮内瘤变率(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rate,INR)、手术肠管切除率(colectomy rates,CR)及炎症性肠病相关死亡率(inflammatoryboweldiseaserelatedmortality,ibdrm)等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目的回顾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间ibd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电话询问了其上皮内瘤变率、手术肠管切除率以及ibd相关死亡率。了解ibd住院患者在我院各大科室就诊情况以及误诊情况,并分别总结uc、cd两者在流行病学上的特点、疾病表现以及行为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特异性的镜下表现,同时还分析了两者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疾病对患者营养状况的不同影响。研究内容1.回顾我院10年间ibd病人住院临床资料收集ibd病人病例373份,根据2012年广州版《炎症性肠病诊断及治疗的共识意见》为诊断标准并结合病人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纳入符合此诊断标准病例294份,并按病人最后诊断分为uc及cd组,分析比较两者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肠镜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药物的使用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同时分析ibd病人在我院的就诊科室分布以及排除病例的原因及比例。2.电话随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上皮内瘤变率、手术肠管切除率以及ibd相关死亡率。电话随访纳入的294例病人预后,随访内容有:病程中是否发生ibd相关并发症,是否有上皮内瘤变的出现,是否行手术肠管切除以及是否因ibd而发生死亡。主要结果2005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bd的住院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就诊人数最多的科室为消化内科,其次为胃肠外科。另外在流行病学特征上,uc及cd发病人数最多的主要是青壮年,其中uc的发病高峰集中在40~49岁,且发病人群年龄分布呈现单高峰,而cd的发病高峰年龄则主要集中在20~29岁、50~59岁,发病人群年龄分布呈现双高峰。在临床症状上,uc及cd比较后发现,uc在腹泻、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上较cd更为突出,而cd在腹部包块上较uc更为突出。在镜下表现上,uc在粘膜糜烂及粘膜水肿充血上较cd更为显著,而cd在铺路石结节、息肉样病变以及肠管僵硬或狭窄上表现尤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上,cd的肠道并发症较uc更为突出,易出现肛周脓肿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p<0.05)。在疾病的预后上,uc、cd在上皮内瘤变率以及ibd相关死亡率上相似(p>0.05),但cd的手术干预率明显高于uc(p<0.05)。结论10年间我院IBD病人的住院人数逐年上升,与10年前相比,IBD住院总人数增加了6.3倍。UC发病人群年龄分布表现为单高峰,而高峰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49岁,临床上UC主要表现为腹泻、血便及里急后重,镜下则以粘膜表层受损为特点,在疾病预后上与CD相比,具有肠道并发症以及肠道外合并症发生率低、手术干预率低等预后较好的特点;而CD发病人群年龄分布为双高峰,在20岁-29岁及50岁-59岁这两个年龄段最为集中,临床上除有腹痛、腹泻外,还可出现腹部包块、转移性右下腹痛等易混淆症状,而镜下表现上主要以铺路石结节等增殖性病损为主,预后上其肠道并发症多且发生率高,需要手术干预行肠管切除率高,故具有临床预后较差的特点。
其他文献
拇外翻是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拇趾畸形,目前现代医学手术治疗主要采取传统大切口术式,对组织损伤较大,要做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慢且术式较为复杂。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的
进口贸易是满足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2011年以来我国生鲜农产品进口贸易呈现进口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结构特色明显、地区结构趋于多元化、多从沿海地区进口并以
身份证件制作包括信息采集(也称人像采集)、信息传输、证件制作、证件查验4个环节,人像采集是身份证制作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既准确又快速地实现人像采集,自主开发了人像
利用根际土壤溶液的原位抽提和微量样品分析技术,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香蒲(Typhalatifolia)2种水生植物根际土壤溶液磷素含量的时空变异和根系
介孔SiO2球与三齿镍配合物通过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负载镍系催化剂,通过红外光谱、粉末衍射、扫描电镜等进行了表征。在三甲基铝的活化下,制备的负载型催化剂对苯乙烯聚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
诚毅精神是嘉庚文化的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指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是大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一。为深入探究"诚毅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情况,课题组首先对诚毅精神的文
<正>痛风是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在于关节面、滑膜、滑囊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疾病,急性期有红肿热痛表现,夜间加剧易于诊断。我科自2
会议
本文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探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
作为一种有节律的神经活动,神经振荡现象发生在所有的神经系统中,例如大脑皮层、海马、皮层下神经核团以及感觉器官。本综述首先给出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即基于theta和gamma频